ID: 23554420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之《潼关》同步课件+素材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63次 大小:8802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
    (课件网) 潼关 谭嗣同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便欣然命笔。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 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3、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4、背诵诗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整体感知———作者介绍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抓,曾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勇就义。 整体感知———作者介绍 戊戌六君子,是指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等六人都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整体感知———资料链接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sàn tóng xián sì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 关 谭嗣同 cù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久远。 簇拥。 拘束。 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整体感知———诗词释义 【译文】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整体感知———诗词释义 精读细研 分析诗歌 前两句:(描写) 高云拥城,寂寥辽远 后两句:(抒情) 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潼关 绘景 抒情 “终古高云簇此城”,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 “秋风吹散马蹄声”, 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 精读细———诗歌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都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了,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精读细———诗歌赏析 1.一个人的作品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经历,通过朗读这首诗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嗣同? 当时的谭嗣同意气奋发,勇往直前,充满少年意气。 精读细———熟读精思 2.本诗写了潼关的哪些独特景象?这些景象各有怎样的特点? 高城、秋风、黄河、群山。 潼关城孤悬在崇山峻岭之中,气势磅礴,像异峰突起,令人神往。诗人用侧笔去写它被云所包围,不言高而高度自见。 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显示一个空旷廖廓的境界。 谭嗣同不依傍古人,不说黄河奔腾或者壮阔,说它犹嫌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