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导入新课 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有《李义山诗集》。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亲友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巴蜀地区,亲友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 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友人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 与友人共坐西窗之下, 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整体感知———题目解读 “绝句” 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整体感知———文体常识 zhǎng 君问/ 归期/ 未有期, 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①夜雨涨②秋池。 ①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②涨(zhǎng):水位升高。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回家的日期还没有定啊,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天的池塘涨满了水。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何当③共剪西窗烛,却话④巴山夜雨时。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却话:回头说,追述。 何时(我才能回到家乡,和你)在西窗下剪烛长谈,那时我再(对你)追述今晚在巴山面对夜雨时的心情。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精读细研 君问归期未有期, 精读细———分析诗歌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诗歌欣赏 巴山夜雨涨秋池。 精读细———分析诗歌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一个“涨”字,既生动形象准确地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诗人面对家书中妻子对归期的询问,一句“未有期”使得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点明了诗人身居的环境和心境,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秋山夜雨来渲染环境的凄凉冷清,烘托内心的孤寂惆怅,并以此寄托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流露出浓厚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精读细———分析诗歌 诗歌欣赏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精读细———分析诗歌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想象(虚写)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巴山雨夜(实写)的孤寂,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表达对亲友的真挚思念。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精读细———分析诗歌 诗歌后两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四句是诗人对未来夫妻团聚时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幸福想象。时空交错,虚实结合,把眼前的思念,寄托于未来的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未来重逢后的喜悦更衬此时此夜的寂寞凄苦,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精读细———分析诗歌 “问归期”而“未有期”:苦涩无奈 巴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