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学习物质变化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往往会伴有颜色的变化或发生沉淀变化。科学实践部分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观察剥开或切开的香蕉、马铃薯的颜色变化。二是自制紫甘蓝汁,与白醋、小苏打相遇发生变色,从而知道作为指示剂的紫甘蓝汁的特点,并用这种特性与检测物质的酸碱性。三是通过给白糖加热,观察白糖不仅颜色发生变化,而且还有沉淀物产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单元知识,物质的变化分两大类,一是产生新物质,二是没有产生新物质。拓展与应用部分主要介绍危险化学物品的概念、危害和常见变质,让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有了警惕性认识。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紫甘蓝汁遇到酸性或碱性物质会变成不同的颜色 (2)知道白糖加热后颜色的变化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科学思维: 运用观察法描述现象,揭示规律,再用规律解释自然现象。 科学实践: 能够自制紫甘蓝汁指示剂,并利用紫甘蓝汁检测身边物质, 观察变色现象。 能够用紫甘蓝汁的特性解释生活现象。 责任态度: 能够对探究紫甘蓝汁变色、白糖加热变色等现象表现出兴趣。 知道在化学实验中,利用指示剂或观察物质的颜色变化来 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 〖教学重点〗 利用颜色变化可以判断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难点〗 完成紫甘蓝检测酸碱度和白糖加热的实验,并通过颜色的变化 判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教学过程〗 提出和聚焦问题: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看一看上面是没有字迹的, 然后用喷壶在白纸上喷一些碘酒,这时立即显示出字迹。 这到底怎么回事?什么原理? 2、聚焦到科学实践活动内容。 追问:这是一种颜色变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颜色变化现象? 讲述新课 一,写密信的方法很多。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1)实验材料 淀粉、水、碘酒、搅拌棒、白纸、棉棒、喷壶 (2)实验方法 将适量淀粉倒入量杯中,加入水,用搅拌棒搅拌至充分溶解成粘稠状。 用勾线笔蘸取淀粉溶液,在滤纸上写出字,将其晾干。用喷壶往纸上喷碘酒。 (3)提问:纸上会显现出字迹吗?为什么? 明确:能看到蓝色的字迹,因为淀粉遇碘会变成蓝色。 (4)追问:加入碘酒前后的淀粉是同一种物质吗? 明确:淀粉是白色的,加入碘酒后变成蓝色,说明加入碘酒前后的淀粉不是同一种物质,物质发生了变化。 思考:还有哪些物质发生了颜色变化现象? 一、物质的颜色变化 (一)物质被氧化变色 实验:剥开或切开后的香蕉和马铃薯,放置一段时间。它们的颜色会有什么变化?有新的物质产生吗? 明确:颜色变黑是氧化的结果。 (二)紫甘蓝汁颜色变化 紫甘蓝,俗称紫包菜,球形,叶片紫红色,营养丰富。 1、制作紫甘蓝汁 (1)制作材料 切碎的紫甘蓝、热水、纱布块、烧杯、滴瓶等。 (2)制作过程 将紫甘蓝切碎后加入热水浸泡一会儿,将汁液过滤到小烧杯里,再倒入滴瓶。 2、给白花喷颜色 (1)做一朵白色纸花 材料:一张尽量薄的白纸、一根皮筋、剪刀、彩带、吸管等。 方法: ①把纸叠成手风琴状 ②用皮筋绑在中间,形成对外散开的两道扇形 ③用剪刀分别在两端剪掉一个小三角,形成类似花瓣的样子 ④撑开,整理,用彩带打结固定好,插入吸管,吸管上粘上两片叶子 (2)准备好白醋、小苏打、毛笔、紫甘蓝汁。 (3)用毛笔蘸一些白醋(酸性)抹在“花瓣”上,再在“叶片”上抹一些小苏打水(碱性)。 (4)放置一会儿后,往纸花上喷紫甘蓝汁。 (5)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6)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明确:紫甘蓝汁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性物质变成红色,遇碱性物质变成绿色,遇中性物质不变色。 (7)追问:想一想:变色后的紫甘蓝汁还是以原来的物质吗? 3、用紫甘蓝汁检测酸碱性 (1)实验材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