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63210

【核心素养】4.1.3 免疫 (教学设计)--冀少版(2024)生物八上

日期:2025-10-02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593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核心,素养,4.1.3,免疫,教学设计,少版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生物八上 4.1.3 《免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聚焦人体免疫的类型及功能。从教材体系来看,它承接了 “传染病” 的相关知识,是理解 “预防传染病” 的核心基础,同时为后续学习 “健康生活” 中的免疫调节、计划免疫等内容奠定理论框架。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如细胞的结构、人体的基本组织等,且对生活中的免疫现象(如伤口感染、过敏、疫苗接种)有感性认识,但对 “免疫的具体机制”“两种免疫类型的区别” 等抽象概念理解较困难。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喜欢通过直观实例和互动探究获取知识。因此,教学中需多结合生活案例,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通过讨论、实践活动激发主动思考。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认识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区别及协同作用,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免疫过程的实例,培养归纳与演绎的科学思维能力;辩证看待免疫防御与免疫失衡(如过敏)的关系。 探究实践:通过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提高免疫力的做法,提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免疫相关社会热点,学会辨别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区别。 难点: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和原理,即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及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皮肤破损后,伤口容易感染,但健康的皮肤却不易感染。出过水痘和得过腮腺炎的人,就不会再患此病。有些人对花粉或粉尘过敏。这些现象都和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人体是怎么进行免疫的呢? 展示新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结合生活经验思考,自由发言,提出猜想。 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导入课题。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寻证据.阅读 呈现图文资料(皮肤、黏膜、溶菌酶、吞噬细胞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结构能阻挡病原体?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什么?”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相关视频后,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阅读资料,圈画关键信息,小组讨论并记录答案。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为学习非特异性免疫奠定事实基础。 任务二:学习非特异性免疫 图片展示资料:皮肤表皮细胞排列、呼吸道纤毛黏液、泪液溶菌酶、吞噬细胞,举例说明其作用,归纳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特点:这种人体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微生物起作用的免疫,叫作非特异性免疫。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时,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首先发挥防御作用。 观看图片,对比资料中的结构功能,归纳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完成课堂笔记。 通过图片直观化抽象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非特异性免疫的核心特征。 任务三:学习特异性免疫 展示抗原 - 抗体反应示意图,讲解抗原、抗体、淋巴细胞的作用; 举例说明抗体产生的过程及作用机制。 归纳总结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特点:后天获得的,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或异物起作用,叫做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攻击性、针对性极强,能选择性地将非特异性免疫未消灭的病原微生物逐一清除,并且使人体获得对这种疾病的免疫力。 知识拓展:人体的三道防线。 观察示意图,小组合作分析 “水痘免疫” 实例,说明抗体产生的过程及作用机制。知识拓展完成表格,对比两种免疫的区别。 利用示意图和实例突破难点,通过表格梳理知识,强化对比记忆。 任务四:学习免疫力 图片展示及举例说明讲解影响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