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 写作 语言要连贯 素养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语句逻辑关系,梳理文段结构,提升归纳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其能精准判断并优化语言连贯性。(思维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保持话题统一、调整合理顺序、注重衔接过渡等方法,提升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和流畅性。(语言运用) 3.在优化语句、调整句序的过程中,提升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感知能力,领略大家之作在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之处,体会汉语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独特魅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连贯的重要性,掌握保持话题统一、合理安排顺序、注意衔接过渡等实现语言连贯的方法。 2.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分析和修改不连贯的文段,提升学生在实际写作和表达中的语言连贯性。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语段,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像慈母拍着将要睡去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导言】同学们,语言表达不仅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必要手段,更是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完美体现。谁也不愿意和一个说话颠三倒四、东拉西扯的人聊天,正如老师们也不愿意看一篇语言前后不一致、逻辑混乱的文章一样。这时,语言的连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回答】 这个语段主要存在句子顺序不合理、指代不明导致语言不连贯的问题: ①语段围绕“四周的景色”展开,但从描述顺序上,先写湖水荡漾,再写鱼儿、小虾,然后突然描述湖水拍岸,逻辑不顺畅。 ②“像慈母拍着将要睡去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一句中,“它”作为指代湖水的代词,在句首出现却未在前文明确所指,读者需花费时间思考“它”的指代对象,影响阅读连贯性。 合理的顺序应是先描述湖水的状态,再说湖水“轻轻地拍着石岸”,最后描述水中鱼儿和小虾的活动。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了解语言连贯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什么是语言连贯? 【回答】语言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联系要紧密,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连贯的语言是写作的基础。 学习任务二:掌握语言连贯的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要做到语言连贯,首先应该保持话题前后统一。 【点拨】保持话题前后统一的要点: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共同的话题展开。 【提问1】分析下列《春》中的语句是否连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 2.围绕一个话题的各个句子,还应该有合理的顺序。 【提问2】以《三峡》为例,作者是怎样描写水的四季景色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3.语言连贯还应该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适当地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可以帮助我们衔接句子。 【提问3】以鲁迅《藤野先生》中的段落为例谈谈关联词在文段中的作用。“……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4. 要做到语言连续,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下笔前,最好先有个提纲或打好腹稿;下笔时,应当一气呵成,避免断断续续;写完后,要自己多读几遍,凡是读起来拗口、含混、不顺畅的,就应修改。 【提问4】请积累一些名家关于写作的良好习惯的格言。 【回答1】是连贯的,作者始终围绕“春花”这一话题,从花朵竞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