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70599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151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 cover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引导学生准确认读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如 “受降城”“回乐烽”“芦管” 等,积累文言词汇。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歌中边塞的荒凉、宁静与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文化内涵。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以新颖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边塞风光的视频或图片,营造出边塞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对边塞有哪些了解?边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教师引出课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并介绍诗人李益和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学生跟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大意。 (三)精读诗歌,赏析品味 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境 提问: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了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受降城、回乐烽、沙似雪、月如霜、芦管等,并分析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意义和所营造的情境。 让学生结合意象,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例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夜晚的边塞,烽火台前的沙子像雪一样洁白,受降城外的月亮如霜一般清冷的画面。 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提问:诗歌中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的 “不知何处” 和 “一夜征人尽望乡”,生动地表现了征人在听到芦管声后的思乡之情。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押韵和对仗之处,并分析其作用。 例如:诗歌的韵脚是 “霜”“乡”,押韵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1.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提问: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线索,体会诗人在边塞的孤独、思乡之情以及对战争的思考。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例如:李益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常常描写边塞的生活和战争。这首诗歌可能是他在边塞服役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1.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提问:这首诗歌在艺术上有哪些特色?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等艺术特色。 例如:诗歌中选择了 “沙似雪”“月如霜”“芦管” 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孤独的意境,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让学生对比其他边塞诗,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的独特之处。 (四)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1.联想与想象拓展 提问:如果你是征人,在听到芦管声后会有怎样的感受?会想起什么? 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以征人的视角描述听到芦管声后的感受和想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象内容,并推选代表进行发言。 1.创意表达活动 绘画创作: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创作一幅以《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音乐创作:鼓励学生为诗歌配乐,用音乐的形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