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70697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20张PPT)

日期:2025-10-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50898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三,统编,PPT,20张,上册,七年级
  • cover
(课件网) 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引导学生准确认读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如“受降城”“回乐烽”“芦管”等,积累文言词汇。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歌中边塞的荒凉、宁静与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擅长绝句,工于七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本诗。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诗歌大意:   回乐烽前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有寒意,受降城外月色清冷,犹如遍地秋霜。   大漠苍茫,万籁俱寂的静夜里,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征人们无法入睡,皆眺望故乡。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指出征或者戍边的军人。 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理解诗歌中的景象和情境 (三)精读诗歌,赏析品味 回 乐 峰 前 沙 似 雪 受 降 城 外 月 如 霜 月 如 霜 沙 似 雪 白沙莽莽,恍如终年不化的积雪。 远 望 月 如 霜 沙 似 雪 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比喻 月色茫茫,恍如秋宵普降的寒霜。 近 看 空寂凄冷 景色 愁惨凄凉 心境 触发征人怀乡思归之情 (三)精读诗歌,赏析品味 不 知 何 处 吹 芦 管 一 夜 征 人 尽 望 乡 写静夜闻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不 知 何 处 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不 知何 处 一 夜 尽 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一 夜 尽 一个小小的“芦管”引起的是无数的士卒的望乡之景。 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 (三)精读诗歌,赏析品味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绘 色 传 声 状 形 这首诗通过描写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以及如泣如诉的笛声,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怀的哀愁。 (三)精读诗歌,赏析品味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的乡愁是: 不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