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对比阅读 同一景象之下,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感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景象下表达情感不同。 对比阅读 小结学法 想象画面 品读诗句 体会情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朗读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借助注释,说出大意 翻墨:打翻的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白雨: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珍珠(水珠),形容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从地面卷起的大风。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 读出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了解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前 诗人把乌云比作被打翻的墨水,用新奇、贴切的比喻写出了乌云扩张、蔓延的变化过程,而且这一变化几乎发生在一瞬间。 黑云像被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遮住周围的群山。 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白雨跳珠乱入船 诗人用新奇、贴切的比喻把雨点比作跳珠,加上“乱”字,表现了雨的大、猛、急。 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雨中 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两句写大风吹散乌云,天气转晴的景象,动静结合,以“忽”字连接,鲜活生动第写出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 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我登上望湖楼向下望去,只见湖面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 雨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感受奇景 这首诗用寥寥数语便写出了西湖从阴到雨再到晴的变化过程,从中你感受到西湖夏季暴雨的什么特点?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三十五岁,十五年后,他又一次来到杭州,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风 云 雨 黑 猛 急 水平如镜 风云变化 黑云翻墨图 水天一色图 狂风卷地图 白雨跳珠图 作品抓住云黑、雨急、风猛等夏天特有的景象,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流露了诗人对西湖雨中奇景的喜爱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修辞手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翻墨”与“跳珠”的比喻新颖而生动,绘色绘声绘形,极为传神。 比喻 对偶 “黑云”对“白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