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72399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1课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5-10-06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104082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4张,课件,必修,2019,城镇化,人教
  • cover
(课件网)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提供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能够说出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经济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城镇化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 2.结合“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相关材料,总结他们的城镇化特点,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关注和思考家乡发展,树立人地协调观。 新课导入: 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教材图2-3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读图思考: 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答案:基本上一致 答案:世界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均匀,一般而言,城市的夜间灯光明亮,农村的夜间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城镇化 01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 1 2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3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5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发生显著变化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答案: 不同点: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长江三角洲, 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探究一 (1)结合地图资料,判读图中代表杭州 城区的影像色调,并勾画出图中杭州 城区的大致范围。 (2)查阅杭州市1984年、1991年、2008年、2016年的市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制作人口、经济总量等变化曲线,简要说明人口、经济增长与杭州城区空间扩张的关系。 【材 料】 图为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30米。读图完成相任务。 【思考题】 1984年 2008年 1991年 2016年 2016年 (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市;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人口增加;工业化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