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下古诗二首《池上》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以“古诗大会”为情境主线,通过任务驱动,将识字、诵读、理解、体验融入活动中,符合低年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特点。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设计中注重动态演示、生活联结、多感官参与,既降低理解难度,又激发学习兴趣,落实新课标“注重识字写字与阅读感悟相结合,引导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主题为“多彩的夏日”,编排了《池上》《小池》两首古诗,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夏日自然景色与童真童趣。本单元语文要素为“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有意识地积累词语”。《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描写小娃偷采白莲的童趣场景,展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夏日池塘的生机。教学中需重点关注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在诵读中感受诗歌节奏与小娃的天真;初步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掌握简单古诗的诵读方法,认识了部分形声字,但对古诗中“浮萍”“踪迹”等陌生事物缺乏直观认知;对“偷”在诗中并非贬义的含义难以理解;难以将诗句转化为具体画面。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喜欢互动与游戏,教学中需多采用动态演示、结合生活实例等方式降低理解难度。 教学目标 1.认识“偷、浮、萍”等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池、采”三个字。 2.能通过动态演示、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偷”“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3.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夏日池塘的生机与小娃的天真烂漫。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通过动态演示、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解“偷”“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动态演示法、联系生活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尝试朗读;观察生活中“留下踪迹”的现象(如脚印、车辙);收集夏日池塘的图片或视频。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浮萍”“白莲”实物图片;小船划开浮萍的动态演示视频;《江南》朗读视频。 教学过程 任务一:情境导入,初识古诗 1.同学们,下学期我们学校要举行语文节,我们一年级在语文节中要进行的活动是“古诗大会”,你觉得在这场“古诗大会”上我们可以展示些什么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二首》,为之后的语文节做好准备。出示《池上》和《小池》两首古诗,指导理解题目意思。 (1)让学生读读两首诗的题目,说说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发现都有一个“池”字。 (2)猜猜这两首古诗描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预设:池塘) 3.过渡:夏天的池塘不仅有美丽的景色,还有好玩的故事呢!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AI认识白居易)这池塘之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古诗大会”为情境,激发学习动机;通过题目对比,初步感知单元主题,落实新课标“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的要求。】 任务二:任务驱动,理解古诗 活动1:我是朗读小能手 1.请大家赶快拿起书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自己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小艇)谁来读读这个词语?提醒:“艇”是后鼻音,请生领读。 (2)(出示“踪迹”)这个词你会读吗?指导“踪”是平舌音,开火车读。 (3)(出示:撑小艇、藏踪迹)你还会读吗? (4)(出示:小娃撑小艇、不解藏踪迹)三个字变五个字,你还行吗? (5)(出示:白莲、浮萍)再来两个词语,借助拼音把它们读准。 ①猜猜它们是植物还是动物?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出示图片,直观认识莲花和浮萍。 ③出示:偷采白莲回 浮萍一道开,请生读。 (6)给它们加上标点符号,就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