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74637

教科版(2017秋)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13620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教科,第二,整体,地球的运动,上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教科版 年级 六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2单元《地球的运动》 单元主题 探索地球的律动———解密自转与公转的奥秘 课时安排 8课时 一、单元主题 探索地球的律动———解密自转与公转的奥秘 二、单元大情景 "地球运动观测站"科考任务 学生化身“小小天文学家”,加入校园地球运动观测站,通过7项任务破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及其对自然和生命的影响,最终举办“地球科学博览会”展示研究成果。 核心任务: 1.任务1:地球模型工程师(《我们的地球模型》)→ 构建地球空间模型。 2.任务2:昼夜解密员(《昼夜交替现象》)→ 验证自转导致昼夜交替。 3.任务3:科学史侦探(《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梳理地心说→日心说演进。 4.任务4:时区破译者(《谁先迎来黎明》)→ 探究时差成因并绘制时区图。 5.任务5:影长追踪师(《影长的四季变化》)→ 记录四季正午影长规律。 6.任务6:四季成因分析师(《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模拟公转揭示四季奥秘。 7.任务7:生命节律观察家(《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对生物的影响。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9.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内容 9.2 地球绕地轴自转 9.3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9.5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学段目标 (5-6年级) ①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 ②解释昼夜交替、四季成因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③通过模拟实验和长期观测收集证据,归纳自然现象规律。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我们的地球模型》、《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谁先迎来黎明》、《影长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和《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这7课内容。 《我们的地球模型》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地球模型(如球体模型、经纬线模型),认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轴、两极、赤道),建立空间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并尝试动手制作地球仪模型,标注地轴和经纬线,理解地球的自转轴特征。 《昼夜交替现象》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通过模拟实验(手电筒照射地球仪),验证地球自转是昼夜交替的根本原因。对比“地球自转”与“太阳绕地球转”两种假说,通过实验观察影子变化规律。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梳理科学史(托勒密“地心说” → 哥白尼“日心说”),通过傅科摆实验等证据,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知演进。角色辩论(地心说 vs 日心说),分析史料中的科学争议。 《谁先迎来黎明》探究地球自转导致的时间差异(时区)。通过时区图和国际日期变更线,解释“东早西晚”现象。计算不同城市的时差,绘制时区分布图。 《影长的四季变化》通过长期观测正午影长,发现影长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夏短冬长),为理解地球公转做铺垫。圭表实验记录四季影长数据,分析影长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揭示四季成因。通过三球仪模拟实验,说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进而形成四季。对比“地轴倾斜”与“不倾斜”时地球仪的温度差异,验证四季与公转的关联。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综合讨论地球运动对生物的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动物迁徙、人类作息),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案例分析(大雁南飞、植物开花),设计“校园生物节律观察表”。 本单元以“地球运动”为核心,按“结构→现象→原理→应用”的认知链条递进: 1.基础层(第1课):建立地球空间模型,为运动分析提供载体。 2.自转主线(第2-4课): (1)第2课探究昼夜现象(现象层) (2)第3课提供科学史支撑(认知层) (3)第4课延伸至时空影响(应用层) 3.公转主线(第5-6课): (1)第5课通过影长发现公转规律(现象层) (2)第6课揭示四季成因(原理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