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人教新版 九上 语文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九上语文情境课堂教学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 月夜忆舍弟 目 学习目标 壹 知识必备 贰 整体感知 叁 细读感悟 肆 课堂小结 伍 录 唐肃宗乾元二年,立秋后。在远离长安的边远地区,杜甫对着月亮写下了《月夜忆舍弟》。从此,整首诗便让每一颗思乡怀人的心灵为之震颤。 四百年后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浅浅语使人愁。 八百年后的一天,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含情往复不可言。 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凄楚不堪多读。 那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会读出什么样的滋味呢? ……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品读重点词句,体悟思乡怀亲之情怀。 重点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被称为“诗圣”,其诗历来享有“诗史”之称。 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作者简介 人物生平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江舟长逝 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为官时期 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创作背景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划分朗读节奏 shè shù yàn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防驻军的鼓声。 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何况,况且。 理解诗词大意 边防驻军的鼓声禁止人行走,秋夜的边塞传来孤雁的哀鸣。 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却都分散在各地,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出的书信常常不能送达,何况战争还没有结束。 1. 朗读诗歌首联,具体说一说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人听到戍鼓声和一雁声,在战争频繁的年代,当秋夜渐深,戍鼓声响过,人们立刻消失。此时听到一只孤雁的叫声,孤寂、凄凉油然而生。 诗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写战时边塞秋天的凄凉景象,既交代了月夜的背景,又渲染出浓重悲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诗中的“雁”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雁的意象———离别相思 ①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归的绵绵思念。 ②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③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④状写景物高远寥廓,人在辽阔的环境中容易感受到忧伤。 知识拓展 2.“露从今夜白,月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