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78486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古诗三首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416192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25张,课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编版,三首
  • cover
(课件网)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14课 古诗三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课前导入 壹 学习目标 1.读懂诗歌的内容,感知诗歌内涵。 2.理解诗人的情感及心境,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3.品味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课文深探 贰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作品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作者简介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失败被贬为连州刺史。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深表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此诗答谢白居易。 故事背景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酬者,酬谢之意,为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就是酬赠诗。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名篇有李白《赠汪伦》、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张籍《节妇吟》、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和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 文学常识 朗读并理解古诗,并概括每一句话的大概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朗读古诗 理解古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