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81989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23 《三顾茅庐》教案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7139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初中,上册,三顾茅庐,单元,第六,九年级
  • cover
第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以“三顾”为叙事主线,通过对比(刘备的耐心与关张的急躁)、场景描写(茅庐内外的清幽)及核心对话(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构建起“求贤”与“遇主”的双重主题,既凸显刘备的远见与诚意,也彰显诸葛亮的智慧与格局。教材选编时,常将其作为学习叙事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的范例,引导学生关注情节推进中的详略处理(聚焦第三次拜访的细节),理解“反复”写法对强化主题的作用。同时,结合三国历史背景,让学生感知乱世中人才对局势的影响,体会传统文化中“君臣相得”的理想境界。 在认知储备上,学生多通过影视剧、漫画接触过三国题材,对刘备“仁厚”、诸葛亮“聪明”有标签化认知,但对“三顾”的具体过程和人物互动细节了解有限,易混淆文学演绎与历史事实。学习表现上,对情节冲突(如张飞的不耐烦与刘备的坚持)兴趣浓厚,能快速抓住故事主线,但对环境描写(如茅庐的清幽)与人物品格的关联、对话(如隆中对)的战略深度缺乏敏感度。难点集中在:对“礼贤下士”的文化内涵理解表面化,难以体会古代君臣关系的特殊性;对详略写法的作用分析不到位,且部分学生对文言表达(如“遂诣亮”“凡三往”)存在理解障碍。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词语的用法。 2.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感受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古人胸怀大志的思想。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感受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古人胸怀大志的思想。 1.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2.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三国志》中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那么,他究竟比《三国志》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内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观看视频) 【走近作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山西太原,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其代表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另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传世。 【作品简介】 (观看视频)《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演义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在本文之前,刘备已经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未能相见。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字词积累】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PPT展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并解释其含义。对于一些容易写错或理解有误的字词,如“纶巾”“拜谒”“末胄”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