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83093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3升4现代文阅读衔接练习卷-(含答案)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75次 大小:4338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练习,衔接,阅读,统编,文阅读,现代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升4现代文阅读衔接练习卷-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风筝的故事 ①风筝的起源地在中国。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潜心钻研整整三载,终于用木头做了一只飞鸟,将它放飞,我们有理由相信墨子的这只木质飞鸟,就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只风筝。 ②在中国古代,风筝( )是一项娱乐方式,( )被用于军事等方面。在汉朝时,大将军韩信就让人们专门制作了许多大型风筝,并在风筝的首端安装一个发声器,需要时可以用弓箭射出。韩信命令士兵们在晚上将其射向楚国军队的军营,发出“咻咻咻”的奇怪叫声,以此来吓唬敌方士兵,增加战争的胜算。南北朝侯景攻占台城之时,风筝就曾被用于告急。 ③唐代初期,纸张制造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制作风筝时,终于可以将笨重的木头换成纸糊的。在唐代晚期的皇室中,放风筝已经是深受王公贵族们喜爱的解闷娱乐方式之一。到了宋代,民间就已经把放风筝作为一项趣味性强的运动。明代初期,风筝还是科学研究的工具。 ④传统的中国风筝制作技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风筝的绘画艺术是一种综合绘画技法的体现。风筝摆在室内,放到空中,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只有这四种技艺都做好,才能完成一只美丽的风筝。 1.默读第2、3自然段,梳理风筝作用的演变过程,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请在第二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我可以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④自然段的大意: 。(用原文回答) 4.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风筝制作技艺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请至少写两个。 5.从文中可知,我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只风筝是 。 胖驴和瘦马 ①牲口棚里有一头驴和一匹马。驴,四条腿粗粗的,看起来胖胖的。马,四条腿细细的,看起来瘦瘦的。 ②每天,胖驴把一个套子套在身上,不停地磨面,忙得不得了! ③每天,马飞快地奔跑着送东西,忙得不得了! ④胖驴和瘦马都觉得对方的工作很轻松,羡慕对方的工作。于是,胖驴和瘦马决定互换工作。 ⑤第二天,驴代替马出去送信,可是驴没有出过门,绕来绕去的, 走了半天也没有送出一封信;马没有拉过磨,总是使不上劲,弄得腰酸背痛的也没有磨出半口袋面粉。 ⑥到了晚上,胖驴和瘦马都饿坏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干过这么重的活,以后再也不羡慕你了。” 6.你觉得这个故事的题目有趣吗?为什么? 7.胖驴每天负责 ,瘦马每天负责 。 8.联系文章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胖驴和瘦马决定互换工作? 9.本篇文章告诉我们( ) A.要互相体谅,不要总是羡慕别人轻松 B.要诚实 课内阅读。 ①“哟,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②“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③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清理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④“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⑤“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不行了。” ⑥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10.“翻来覆去”一词中,有两个字意思相近,两个字意思相反。下列词语与这个词结构相同的是 A.开天辟地 B.七上八下 C.千变万化 11.朗读画线的句子时,应该用 的语气。 A.惊讶 B.谨慎 C.高兴 12.“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是因为 13.从陶罐和铁罐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A.陶罐完美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