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5.2.1 人体通过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 第1课时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1节 人体通过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根据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系统来完成的事实。通过阅读“呼吸系统示意图”的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并通过对图中文字的细阅读和思考,进一步认识呼吸道各个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重点介绍肺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特点。在理解了呼吸道和肺的结构功能后,要求学生体验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廓的变化,再配合做演示实验,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理解后面讲述的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增加感性认识。在前述基础上讲述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通过进行“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的分组实验知道气体在人体内发生了交换,通过香水扩散的事例使学生认识气体在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及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充分利用呼吸系统的模型或呼吸系统组成的模式图,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明确气体进出的过程(重、难点)。 2.通过肺泡模式图,详细描述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的的结构特点,初步形成结构和功能观(难点)。 3.通过观看肋间肌和膈肌与呼吸运动的演示视频,直观感受呼吸运动中胸廓和肋间肌、膈肌的变化,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重、难点) 。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借助呼吸模型、肺泡显微图与“人工呼吸”情境,认识到呼吸系统是生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形成“结构—功能—生命活动”一体化的认识。 科学思维:在对比“呼吸道”与“肺泡”、吸气与呼气两组情境中,运用归纳、类比、因果推理等方法,提炼出“表面积—扩散效率”核心概念,发展模型与建模思维。 科学探究:通过“呼出气与空气差别”分组实验和“膈肌模拟”演示,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数据记录—结论交流完整流程,提高实验操作与证据解释能力。 社会责任:结合“跑步冷空气刺痛感”“人工呼吸救急”等真实案例,理解个人呼吸习惯与公共安全的关系,主动宣传戒烟、防尘、科学锻炼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教学难点】 呼吸运动; 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一)回顾旧知 1、早中晚三餐应该按提供全天所需能量的30%:40%:30%。 2、摄入食物的比例特点:糖类类最多,脂肪类最少。 3、青少年应该多吃含蛋白质丰富食物,主要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更新。 4、食品安全问题:一是食品原料的成分和质量问题;二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等环节产生的安全中问题。 (二) 播放视频,关于人工呼吸的正确做法。 问题: 气体进入人体要经过哪些器官? 学生回顾课本2min,提问。 观看视频,记住问题,学习新课。 探究新知 【任务一: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 通过多组图片介绍人类的生存,时刻离不开空气。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系统完成的。 观察思考 观察图5.2-2,思考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并完成27页问题。 问题: 1.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气体进入人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2. 空气中往往含有尘埃等异物,呼吸道是如何阻挡异物的? 3. 成人肺泡的总表面积约为70 m2,深吸气时可达100 m2。这对气体交换有什么重要意义 (1)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左肺分两叶,右肺分三叶。 (2)由大量肺泡组成,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仅有一层上皮细胞。 1. 提高气体交换效率:增加扩散面积、快速更新气体 2. 适应高代谢需求:满足高氧需求、高效排出二氧化碳 3. 缓冲功能:维持气体分压稳定、减少呼吸频率 4. 提高气体交换的容错性:部分肺泡功能受损时的代偿、适应不同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