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89578

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23396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苏教版,第一,整体,动物大家族,上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苏教版 年级 四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 单元主题 动物王国探秘者———解锁生物多样性的密码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运动的奥秘———探索物体运动的规律与应用” 围绕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速度测量、运动形式及能量转化展开,引导学生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工程思维。 二、单元大情景 “动物王国科考队”科研任务 学生化身“动物科考队员”,接受四项任务: 1.任务一:分类侦察兵(对应《给动物分类》)———建立动物分类档案库; 2.任务二:鱼类解密组(对应《鱼类》)———破解水生生物生存密码; 3.任务三:鸟类追踪组(对应《鸟类》)———探索天空征服者的飞行奥秘; 4.任务四:哺乳动物保育站(对应《哺乳动物》)———制定陆生动物保护计划。 最终成果:制作《动物多样性科学报告》,举办“校园动物博览会”。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7.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学习内容 7.1 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7.2 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描述动物共同特征(如运动、繁殖); ②通过观察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③学会用二歧分类法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给动物分类》《鱼类》《鸟类》《哺乳动物》4课,围绕动物分类与特征展开系统性探究: 第1课《给动物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形态、行为等特征对动物进行初步分类,重点区分脊椎动物(如鱼、鸟、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如昆虫),建立分类思维框架。 第2课《鱼类》:通过观察鱼的外形(鳞片、鳍、鳃)、呼吸方式(鳃呼吸)和运动特点(游动),归纳鱼类的共同特征,理解水生适应性。 第3课《鸟类》:探究鸟类的羽毛、喙、卵生等特征,分析飞行适应性(如翅膀结构),对比不同鸟类的差异(如喙形与食性关联)。 第4课《哺乳动物》:聚焦胎生、哺乳、体表被毛等核心特征,通过案例(如猫、鲸)说明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及陆生/水生的适应性。 四课按“宏观分类→类群深化”递进: 1.横向关联: (1)第1课建立分类标准,为后续三类脊椎动物(鱼、鸟、哺乳动物)的学习奠定基础。 (2)第2-4课分别聚焦一类动物,通过“结构特征→功能→环境适应”的逻辑深化认知。 2.纵向进阶: (1)认知层级:分类概念(课1)→特征归纳(课2-4)→适应性分析(课2-4)。 (2)能力发展:观察比较(课1)→实验验证(课2鳃呼吸实验)→推理应用(课3喙的功能分析)。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将从分类走向深度观察,逐步构建“动物多样性-结构功能-环境适应”的科学认知体系,培养归纳推理和实证探究能力。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如脊椎有无); 2. 描述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 科学思维 1. 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动物类群的差异; 2. 归纳动物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关系。 探究实践 1. 设计观察方案(如鱼鳍的作用验证实验); 2. 制作动物特征思维导图。 态度责任 1. 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参与校园动物保护宣传活动。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四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动物兴趣浓厚,但系统分类能力较弱。 2.认知基础:已知常见动物名称,但对“脊椎动物”“鳃呼吸”等概念缺乏科学认知。 3.学习难点:理解“鲸是哺乳动物”等反直觉案例;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动物特征功能。 七、活动设置 课时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达成方式(含跨学科融合) 任务1 (《给动物分类》) 动物分类侦探社 用二歧分类法建立动物分类体系 ①观察动物标本分组(科学+逻辑); ②制作分类树状图(美术)。 任务2 (《鱼类》) 鱼类生存实验室 验证鱼鳍运动功能和鳃呼吸机制 ①剪鱼鳍模型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