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苏教版 年级 五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2单元《热传递》 单元主题 热能工程师训练营———解锁热传递的奥秘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热能工程师训练营———解锁热传递的奥秘" 围绕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及材料导热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单元大情景 "校园热能工程师挑战赛" 学生化身"热能工程师",完成四项任务: 1.任务1:破解固体传热密码(《热传导》) 2.任务2:追踪流体的热舞(《热对流》) 3.任务3:捕捉无形的热能(《热辐射》) 4.任务4:设计高效保温盒(《物体的传热本领》) 最终目标:制作保温盒参加班级"保温效能大赛",并发布《热能工程手册》。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 3.2 热传递现象(5~6年级) 学段目标 (5-6年级) ①区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②设计实验探究材料导热性; ③解释保温/散热原理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和《物体的传热本领》这4课内容。 (一)第5课《热传导》 1.核心内容:通过金属棒传热实验(凡士林熔化现象)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规律,建立“热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科学概念。 2.关键活动: (1)实验1:加热金属片一端,观察凡士林熔化顺序,验证热沿物体单向传递。 (2)实验2:加热金属片中心,观察热向四周扩散的现象。 (3)生活应用:解释煎蛋时锅底传热、冷敷/热敷的原理(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二)第6课《热对流》 1.核心内容:通过木屑水流实验和线香烟雾实验,探究流体(水、空气)中热的传递方式,揭示“冷热流体循环流动形成对流”的规律。 2.关键活动: (1)实验1:加热水中的木屑,观察冷热水循环路径(冷水下沉→受热上升→冷水补充)。 (2)实验2:观察线香烟雾在玻璃罩内的流动方向(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拓展实践:制作走马灯,理解热对流驱动旋转的原理。 (三)第7课《热辐射》 1.核心内容:通过太阳灶制作和深色/浅色物体吸热对比实验,说明热可不依赖介质直接传递(如太阳辐射),并验证深色物体吸热能力强于浅色物体。 2.关键活动: (1)实验1:用锡纸制作简易太阳灶,聚焦阳光加热水管。 (2)实验2:对比包裹黑/白纸的易拉罐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 (3)现象解释:分析“站在烈日下感到热”“烤火取暖”的辐射传热原理。 (四)第8课《物体的传热本领》 1.核心内容:通过金属/非金属材料导热对比实验(珠子脱落顺序),区分热的良导体(铜、铝)与不良导体(木头、塑料),并设计保温盒应用隔热原理。 2.关键活动: (1)实验:将珠子用凡士林粘在5种材料棒(铜、铝、钢、塑料、木头)上,浸入热水观察脱落顺序。 (2)结论归纳:金属传热快(良导体),非金属传热慢(不良导体)。 (3)工程实践:用泡沫、棉花等不良导体制作保温盒,解释棉被保暖、双层窗隔热的原理。 (五)课程逻辑关系: 1.纵向递进: (1)基础认知(第5课):从固体传热现象建立“热传递方向性”(高温→低温)的核心概念。 (2)现象拓展(第6-7课):探究流体中的对流与非接触辐射,形成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完整体系。 (3)综合应用(第8课):分析材料属性对热传递的影响,解决实际问题(如保温设计)。 2.横向关联: 前三课分别聚焦热传递的三种独立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第8课整合前三种方式,分析实际场景中多种传热方式的共存(如保温盒需同时阻断传导、对流、辐射)。 3.能力进阶: 观察实验现象 → 归纳传递规律 → 设计优化方案 (例:金属传热实验 → 总结良导体特性 → 制作保温盒) 五、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