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苏教版 年级 五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3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单元主题 地球探秘———解码地表与内部的科学密码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地球探秘———解码地表与内部的科学密码" 围绕地球表层形态、内部结构及地质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地貌成因、地质灾害与地球系统运作规律。 二、单元大情景 "地质科考队"科研任务 学生化身"地质勘探员",完成四项科考挑战: 1.任务1:地表测绘师(《地球的表面》)→ 绘制地形图 2.任务2:灾害预警员(《火山和地震》)→ 分析地质灾害 3.任务3:地心解码者(《地球的内部》)→ 探索圈层结构 4.任务4:地貌雕刻家(《地表雕刻师》)→ 模拟内外力作用 最终成果:举办"地球科学博览会",展示《地球探秘报告》。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内容 9.4 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5~6年级) 学段目标 (5-6年级) ①描述地球表面主要地形; ②解释火山、地震的成因; ③说明地球圈层结构; ④分析内外力对地表的影响。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地球的表面》《火山和地震》《地球的内部》《地表雕刻师》4课。 《地球的表面》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形态(高原、平原、山地等),通过地形图、模型分析地形特征,绘制简易地形图。并尝试对比陆地与海洋面积比例(地球表面约71%为海洋,29%为陆地)。制作地形模型,标注主要地形类型(如青藏高原、华北平原)。 《火山和地震》主要内容为探究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板块运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模拟板块挤压实验(泡沫块碰撞模拟岩层断裂)。分析灾害案例(如唐山地震、火山喷发),总结防灾措施(如应急包准备)。 《地球的内部》通过圈层模型(地壳、地幔、地核)和岩石标本,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及岩石形成过程。并尝试制作制作地球圈层模型(橡皮泥分层),标注各层厚度与温度(地壳平均17千米,地核温度约4700℃)。分类岩石标本(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分析花岗岩、大理岩等特征。 《地表雕刻师》则是综合内、外力(板块运动、风化侵蚀)对地表的影响,解释地貌变迁(如峡谷、三角洲形成)。模拟流水侵蚀实验(沙盘水流冲刷观察沟壑形成)。分析真实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探讨保护措施(植树固土)。 三、课程逻辑关系 四课以 “现象→成因→结构→应用” 为主线递进: 1.现象层(《地球的表面》):建立地表形态认知基础。 2.成因层(《火山和地震》):揭示内部能量释放对地表的影响。 3.结构层(《地球的内部》):深入地球内部构造与物质组成。 应用层(《地表雕刻师》):综合内、外力作用,理解地貌动态变化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描述地球表面形态与内部圈层特征; 2. 解释火山、地震与地貌变迁的因果关系。 科学思维 通过类比(如"鸡蛋模型"类比圈层)、推理(灾害成因)建立系统思维。 探究实践 设计地形模型、板块碰撞实验,完成地貌保护方案。 态度责任 树立防灾意识,提出"减少水土流失"等可行性措施。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五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板块运动""圈层温度"等抽象概念需模型辅助。 2.认知基础:已知"地形"词汇,但对地貌成因缺乏系统认知;对实验兴趣浓厚。 3.学习难点:理解"内力(板块运动)与外力(流水侵蚀)的协同作用"。 七、活动设置 课时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达成方式(含跨学科融合) 第1课 地形沙盘设计师 制作地形模型并标注特征 美术:绘制彩色地形图;数学:计算海陆比例。 第2课 板块碰撞实验室 模拟地震成因及防灾设计 工程:用泡沫块模拟板块挤压;语文:撰写《灾害自救指南》。 第3课 地球圈层解密 制作圈层模型并分析岩石 劳动:橡皮泥分层塑形;化学:对比花岗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