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9295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38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日期:2025-10-0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729949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8张,文化交流,必修,选择性,PPT,1课
  • cover
(课件网) 第一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 1、多元起源:黄河、长江、珠江、辽河、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多元一体: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多元”指中华文明在起源时期,存在着多种文化和多个民族;“一体”指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对周边文化产生辐射状的影响,由此形成中华文化的基础主题。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 1、夏、商、西周:青铜文明 历史纵横: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 1、夏、商、西周:青铜文明 ◎四羊方尊 ◎后母戊鼎 ◎编钟 “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公羊传》 ◎甲骨文 礼制规范 神权色彩 敬天保民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 2、春秋战国:(1)华夏认同 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为中华文化的奠基创造条件。 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 2、春秋战国:(1)华夏认同 材料: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称为“夷”。 ……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 2、春秋战国:(2)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社会大变革 (奴隶向封建社会过渡) 经济 政治 阶级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分封宗法制破坏、郡县制出现 士的活跃。 礼崩乐坏,私学兴起。 文化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 2、春秋战国:(2)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核心 “仁”(仁者爱人)与“礼”(克己复礼) 政治 为政以德,道德感化治理国家;恢复礼乐,承认制度当有改良。 教育 “有教无类”,推动了私学发展,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典籍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孔子的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中。 ②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③其他学派及观点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邹衍:阴阳五行“相生相胜”。 墨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