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单元教学,落实语文要素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解读 单元整体教学提倡每一部分的教学都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如何依循从学到放,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思路来进行本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呢? 一、深耕,要点解读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由三篇课文《花钟》《蜜蜂》《小虾》,还有一篇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以及《语文园地》组成。 我们先看看第四单元的导语:看,花儿在悄悄绽放。听,蜜蜂在窃窃私语……自然界如此奇妙,留心观察,会有新的发现。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提炼出两个关键词:“观察”“发现”,这也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观察与发现。我们还要注意到两个词前面的修饰语,一个是“留心”,这不仅是一种观察的品质,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还有一个是“新的”,也就是说,观察所得对自己来说是以前没注意到,或者不了解的,是新知识。观察与发现之间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给这个句子中加上关联词,我们可以说: 只有留心观察,才会有新的发现。 只要留心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 因为留心观察,所以会有新的发现。 …… 其实不管哪种说法,都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观察是发现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观察是重点。但是,如果在观察的过程中没有思考,没有想象,可能也不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因此,观察要伴随着思考,才能有新的发现。这一点在本单元的课文和语文园地中都有体现,后面我们再详细地说一说。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分别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我们先来关注第一个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句话看起来很熟悉,因为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我们看到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很明显,这两句话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理解”,一个是“概括”,指向目标不同,但是途径相同,都是“借助关键语句”。学生只有理解了一段话的意思,知道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才能准确判断具有概括性或提示性的关键语句,从而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在三上第六单元的课文和习作以及语文园地中,都有寻找关键语句和围绕一个意思写话的训练,在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更是直接总结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常见位置。因此,学生对关键语句的认知并不是陌生的。但是从理解到概括,就是螺旋上升,涉及到表达的训练,因为有的文章中可以直接用关键语句来概括段落的大意,有的还需要改变一下表达的方式,这在后面课文的解读中,我们会具体谈到。 其实在本册教材中,“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语文要素也是有一定的铺垫的。我们看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所选课文《赵州桥》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分别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和“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把赵州桥的两个特点写清楚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第三段是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来写的。很明显,这几个句子在段落中就是关键语句,能够找到他们,知道段落是围绕它们具体描写的,也就能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了。因此,三四单元在语文要素的训练上是有一定的承接性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个语文要素“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首先我们要准确定位这个语文要素在三年级教材体例中的位置。为此,我们溯源到三年级上册,在第五单元会找到相关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在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和习作例文的课后习题中都强调了观察的细致、注意事物的变化。 在本册的第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