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04608

13.2《上图书馆》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198893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2,上图书馆,课件,26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上图书馆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在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理清全文行文线索脉络,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培根《论读书》 一、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作者 教学过程 二、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 王佐良,诗人、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作家,翻译家,散文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巨大的贡献。 1. 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王佐良是建国之初,中共中央宣传部组建了《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王佐良与他的老师金岳霖、钱钟书等著名学者一起被聘为委员,共同参加了《毛泽东选集》1-4卷的翻译工作。 背景 教学过程 二、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 王佐良在武昌就读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后南迁,进入西南联大,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作者在文中主要记述了这段期间的读书经历。 2. 教学过程 字词检测 教益( ) 音讯( ) 高耸( ) 苍穹( ) 白炽灯( ) 间隙( ) 覆盖( ) 吟啸( ) yì xùn sǒng qióng chì jiàn fù xiào 题目解读 教学过程 三、初读感知 “上图书馆”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表明文章所写的是去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 分析文章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 ,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 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 赞美图书馆。 1. 2. 教学过程 回忆上图书馆之乐 上图书馆 上中学 “公书林” (4-5) 进清华 第三阅览室 (6—7) 由西蒙 德波伏娃钟情法国国立图书馆导入话题(1—3)  留学时期 包德林图书馆 (8) 圆形图书馆:升华体会总结上图书馆之奇趣 (9—10) 总 分 总 时间顺序 《上图书馆》一文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 教学过程 三、初读感知 明确: 3. 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 “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教学过程 四、文本详析 明确: 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1. 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教学过程 四、文本详析 明确: 收获:(1)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2)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2. 教学过程 ①在“公书林”图书馆翻阅英文小说,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 ① 满足“我”的好奇心 启发“我”的兴趣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教学过程 四、文本详析 明确: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