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东南亚》 提供者: 单位: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探索东南亚地区独特的地理特征 ———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南半岛的地形地貌、河流分布及其对城市布局的影响等知识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从地理的角度理解东南亚城市为何多沿河分布,掌握河流如何塑造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并能够分析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利弊,从而提升其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地图分析,学生能够描述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的特点,理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2)综合思维:学生能够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多重影响,包括人口和农业的分布原因,形成对地理现象的综合理解。 (3)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利弊,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读图分析,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通过地图分析,理解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的地形特征,并能够描述其地势北高南低的特点。 (2)结合实例,探究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分析城市沿河分布的利弊,理解河流在提供水运、水源等方面的作用及其对城市发展的长期影响。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诗词欣赏:《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 教师活动: 播放《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并诵读这首词。 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生:描写了住在长江头和长江尾的两人相思的情景。) 介绍:这首词通过描述江边的相思之情,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 ——— 中南半岛的城市分布与河流的关系。 学生活动: 学生集体吟诵《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 回答老师的提问,描述词中的景象,并思考其与地理现象的联系。 二、探究一:山河相间 1. 地形 教师活动: 展示中南半岛沿 20°N 地形剖面图,并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从中南半岛沿 20°N 地形剖面图中,你能说出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吗?(生: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进一步提问:这种地形特征对当地的气候和农业有什么影响?(生:山地影响水分分配,形成多样化的气候类型;河流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发展。) 补充讲解: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是由于板块运动和长期的地质构造作用形成的。山脉和河流交错分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学生活动: 观察地图,回答老师的问题,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结合地形特征,讨论其对当地气候和农业的影响。 2. 河流 教师活动: 展示中南半岛地图,引导学生找出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昭披耶河、湄公河和红河。 提问:这些河流的流向有什么共同特点?(生:自北向南流。) 提问:它们分别注入哪个海洋?哪些河流发源于我国?(生: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昭披耶河、湄公河、红河注入太平洋。其中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公河、红河均发源于中国。) 讨论:这些河流对沿途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生: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支持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促进了水运交通的发展,方便了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 学生活动: 在地图上找出并标注五条河流。 分析河流的流向和注入的海洋,回答老师的提问。 讨论河流对沿途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 拓展阅读:湄公河 教师活动: 简要介绍湄公河,强调其作为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的重要性。 提问:湄公河上游是哪条河?(生:澜沧江。) 提问:为什么湄公河被称为 “亚洲多瑙河”?(生:因为它流经多个国家,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湄公河流域的开发有哪些潜在的环境问题?(生:过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