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壹 贰 讲述黄鹤楼的传奇故事,理解诗歌大意。 领会诗歌的主旨,提取黄鹤楼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崔颢(hào)(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 。唐朝著名诗人。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及第,官至太仆寺丞 。天宝年间,为司勋员外郎。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诗风较轻浮,反映上层统治阶级生活的侧面,后期以边塞诗为主, 诗风雄浑奔放,反映边塞的慷慨豪迈、戎旅之苦。 1.自由朗读诗歌,圈画疑难字词,交流诗歌大意。 黄 鹤 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七言律诗)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 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剩白云在此飘荡。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木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借费祎登仙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的色调。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人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清晰明丽、富有生机的景象,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作铺垫。色彩鲜明,对仗工整,各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变化,这两句诗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诗人用烟波暗喻愁绪,挥之不去,驱之不散,充溢心头;又以烟波下的江流,暗喻愁绪无穷无尽。 末联点题。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日暮途远,烟波浩渺,抒发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预设: 黄鹤楼 白云 阳光 江流 汉阳树 芳草 鹦鹉洲 夕阳 烟波 诗眼:“愁”。 3.结合诗句,说说这是怎样的“愁”? 明确: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乡愁”。 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家乡汴梁,遥遥无踪。于是,诗人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何处是”,流露了急切的思乡之情。“日暮”,烘托思乡的愁绪。 4.诗人看到怎样的景色引发的“乡愁”,请简要品析。 明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