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壹 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内容确定朗读节奏,感受诗歌韵律之美。 贰 研读诗歌内容,品析诗歌内容之美。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李白一生放荡不羁,他一生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年轻时第一次离开蜀地,见到开阔的江面,眼前的一切都是新奇的,站在船上看到的月景更是与以往截然不同,有着豪迈的性情,文采斐然的诗人,于是挥笔写下《渡荆门送别》。 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诗仙)杜(诗圣)”,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文学常识 李白年轻时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蜀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朝气蓬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色。 写作背景 活动过程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任务一:感受韵律美,评选主持人 1.朗读诗歌,根据大屏幕,划出注意朗读的节奏。 活动过程 任务一:感受韵律美,评选主持人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往。 江:指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结:形成。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怜:喜爱。 活动过程 任务一:感受韵律美,评选主持人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 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 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 活动过程 2.圈出诗歌的韵脚字,学习律诗的朗读技巧。 这五言律诗的二、四、六、八句押韵,韵脚是“游”,“流”,“楼”,“舟”。 明确 韵脚应该读得响亮,声音要加重和延长。 朗读技巧 活动过程 3.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内容,确定诗歌的朗读技巧。 (1)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首联是诗歌的起,内容是叙事性的,语调应该比较平实,语速适中。 明确 活动过程 (2)颔联是诗歌的承。李白顺流而下,兴致勃勃地来楚地一游。刚出三峡,看到的是茫茫原野,辽阔江天。眼前顿时一亮,心旷神怡。作为青年人初次出楚,面对别样景致,眼前突然开朗的新鲜刺激、惊喜激动之情。这一句要读出诗人的兴奋。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 (3)颈联是诗歌的转,由实景转为虚景,同时也是感情的转折上升点。这句要读得跌宕生姿,读出诗人的万丈豪情。语气铿锵有力,语速快慢结合,音色浑厚粗犷。 (4)尾联是诗歌的合,也是情感的归结。由于前几联的蓄势这里是一个总的爆发。要读出诗人的无限乡思,对家乡之水“万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动。语气深沉,语速徐缓沉稳。 活动过程 结构 《渡荆门送别》 起 承 转 合 点题。交代地点与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楚地。 延伸写景。诗人写了乘舟过荆门所见到的景象,他是以移动的视角来写山峦与江水的。 转写静态的景象江上美景如画,让人陶醉。 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只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对自己恋恋不舍。 活动过程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能不能改成“山在平野尽,江在大荒流”?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