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透镜和视觉 - 一、选择题 1.(2021七下·诸暨月考)老鹰的视觉非常灵敏,能在几千米的高空准确无误地辨别地上的动物,如蛇、田鼠等,它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 A.眼睛 B.视网膜 C.大脑 D.视觉神经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就形成了视觉。 【解答】鹰的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大特定区域,大脑处理有关信息,形成了视觉,因此老鹰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2019七下·温州月考)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正确的用眼姿势,会导致近视,不当用耳会导致听力受损,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看书一小时左右需远眺 B.在昏暗或强光下看书 C.游泳后及时清理耳中积水 D.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 【答案】B 【知识点】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 【解析】【分析】判断各选项中的做法是否能保护视力和听力。 【解答】看书一小时左右需远眺可以预防近视;在昏暗或强光下看书都能造成近视;游泳后及时清理耳中积水可以预防中耳炎;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可以保护听力。 故答案为:B。 3.将平行光射向某一个光学元件,光路如图所示。该元件是(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反光镜 【答案】B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平行光线经过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到一点,因此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应该为凸透镜,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2025八上·宁波期末)小科将两个放大镜分别放在离书本相同高度处,观察文字,放大效果如图所示,则( ) A.甲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小 B.甲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大 C.乙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小 D.乙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大 【答案】C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解答】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不同的放大镜在同一距离观察报纸的字在同一距离观察报纸的字,放大镜乙下的字较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也大,放大镜的凸度最大,观察的范围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不能成像 B.甲,乙均不能看到像 C.甲、乙都能成像且均能看到像 D.只有甲既能成像也能看到像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虚像的成因分析是否能够看到像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蜡烛在凸透镜的成的像都是虚像。而虚像是光的反射延长线相交得到的,因此木板不能阻挡虚像,因此甲、乙两处放置木板都对看到虚像,烛焰的像不会发生变化。 故选C。 6.(2024七下·定海期中)如图所示,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远处物体的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一般不小于10cm),为了使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凸度和焦距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短 B.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长 C.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短 D.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