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08899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8次 大小:5531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教师,学生,练习,拓展,梳理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 “诗圣”,其诗被称为 “诗史”。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动荡、人民疾苦,风格沉郁顿挫。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759 年秋)。当时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关中大旱弃官西行,滞留秦州(今甘肃天水)。此时其弟杜颖、杜观、杜丰等分散在各地,因战乱音信不通,杜甫在月夜中思念弟弟,写下这首诗。 (二)诗歌原文与注释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也用于警戒)。 断人行:指战乱中道路阻隔,行人稀少。 边秋:边塞的秋天(秦州地处边塞)。 露从今夜白:指今夜是白露节气,露水开始变白。 无家问死生:因战乱流离,没有固定的家,无法打听弟弟们的生死消息。 长不达:常常无法送达。 况乃:何况。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停止(指安史之乱)。 (三)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秋夜的凄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分散各地的弟弟们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寄托了对和平的渴望。全诗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体现了杜甫 “穷年忧黎元” 的家国情怀。 (四)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前两句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以 “戍鼓”“雁声” 等意象,渲染出边塞秋夜的萧瑟、孤寂氛围,为下文的思乡之情奠定基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则将白露、明月与思乡之情结合,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 巧用对比 “月是故乡明” 一句,将他乡之月与故乡之月对比,并非客观事实的差异,而是诗人情感的投射,突出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深。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全诗语言通俗易懂,如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直白道出战乱中亲人离散的痛苦,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含悲,情感浓厚。 (五)重点句子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从节气(白露)入手,写自然景象的变化,看似写实,实则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感。“月是故乡明” 并非说故乡的月亮真的更明亮,而是因为思乡心切,觉得故乡的一切都更美好,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直接点明战乱带来的骨肉分离之苦。“皆分散” 写出亲人离散的范围之广,“无家” 既指没有固定的居所,也暗示了故乡的沦陷,“问死生” 则表现出诗人对弟弟们安危的担忧,字字泣血,令人动容。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进一步深化情感,写即使想寄信给弟弟,也因战乱无法送达,更何况战争还在继续,连通信的希望都变得渺茫。这句将思念之情与对时局的忧虑结合,使个人悲苦上升到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六)文学常识拓展 杜甫的 “三吏”“三别”:与《月夜忆舍弟》同期,杜甫还创作了反映安史之乱的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均以战乱中的人民生活为题材,展现了社会的苦难。 思乡主题的古诗:此类诗歌在古典诗词中常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异同。 二、拓展练习 一、(2025·黑龙江佳木斯·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