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长沙过贾谊宅》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 709— 约 786),字文房,唐代诗人,擅长五言律诗,被称为 “五言长城”。其诗歌多写贬谪漂泊的愁绪、山水隐逸的闲情,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因一生屡遭贬谪,作品中常流露怀才不遇之感,《长沙过贾谊宅》便是这类情感的典型体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长卿被贬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时所作。他途经长沙,特意前往贾谊的故居凭吊。贾谊是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曾因遭权贵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郁郁而终。刘长卿借凭吊贾谊,将自身的贬谪之痛与贾谊的不幸遭遇相联系,写下了这首咏史抒怀之作。 体裁特点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对仗工整,押 “ou” 韵(秋、流、留、休),格律严谨,体现了唐诗的典型特征。 (二)诗句解析与主旨 原文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逐联解析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释义: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了三年,千百年来只留下楚地谪客的悲哀。 赏析: “三年谪宦” 点明贾谊的遭遇,“栖迟”(停留、居留)写出其漂泊无依;“万古惟留” 将个人的悲哀扩展到历史维度,“楚客” 既指贾谊(他曾被贬长沙,长沙属楚地),也暗指诗人自己(同为贬谪之人),奠定全诗悲怆的基调。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释义:我独自在秋草中寻觅他离去后的踪迹,在寒冷的树林里空见夕阳西下。 赏析: 借景抒情:“秋草”“寒林”“日斜” 勾勒出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出诗人孤独、伤感的心境。 “独寻”“空见”:“独” 写出诗人的孤寂,“空” 强调贾谊已去、遗迹难寻的怅惘,暗含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惋惜。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释义:汉文帝虽被称为有道明君,对贾谊的恩情却依然淡薄;湘水无情,我在此凭吊贾谊,他又怎能知晓? 赏析: 议论抒情:“汉文有道恩犹薄” 看似指责汉文帝,实则暗讽当朝统治者(即使君主 “有道”,贤臣仍可能遭贬),表达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愤懑。 “湘水无情”:贾谊曾作《吊屈原赋》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吊贾谊,而湘水无情,既无人知晓,也无人同情,深化了 “悲” 的主题,将个人悲、历史悲与时代悲结合。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释义:在这江山冷落、草木凋零的地方,我真怜惜你为何要来到这天涯海角! 赏析: “寂寂江山”“摇落处”(草木凋零)再次以萧瑟秋景收尾,与首联、颔联的秋景呼应;“怜君” 表面是同情贾谊,实则是 “自怜”——— 诗人借怜惜贾谊 “到天涯”,抒发自己被贬天涯的悲愤与无奈,点明主旨。 主旨总结 全诗通过凭吊贾谊宅,将贾谊的不幸与自身的贬谪经历相结合,既表达了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也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愤懑、孤独与无奈,同时暗含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不满,体现了 “借古伤今、咏史抒——— 的核心情感。 (三)艺术特色 借古讽今,情景交融 诗人以贾谊的遭遇为切入点,将历史与现实、他人与自身融为一体,表面写贾谊,实则写自己。同时,通过 “秋草”“寒林”“日斜” 等萧瑟秋景,将情感融入景物,使悲怆之情更加含蓄深沉。 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颔联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和颈联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均为工整的对仗,词性相对、平仄协调,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同时,诗句营造出苍凉、孤寂的意境,引人深思。 情感层层递进 从首联的 “楚客悲”,到颔联的孤独寻觅,再到颈联对统治者的暗讽,最后尾联的 “怜君” 与自怜,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