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11061

专题十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8588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专题,十五,连续性,文本,阅读
  • cover
(课件网) 第三部分 / 专题十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考 点 突 破 典 例 精 讲 考点一 信息理解与辨析 山东设问 1.[2024德州]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2.[2024山东]下列诗句,可体现材料三“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的一项 是(2分) 方法思路 考点二 信息筛选与概括 山东设问 1.[2024山东]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饮食的特点,完成下图。(3分) 2.[2024东营]梳理三则材料内容,简要回答我国发射“鹊桥”系列卫星的用途。(4分) 方法思路 考点三 图文转换 山东设问 [2024德州]概括材料二图表中的主要信息。(4分) 方法思路 考点四 拓展探究 山东设问 1.[2024德州]2024年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精准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这四则材料对促进城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哪些启发?(3分) 2.[2023潍坊]潍坊博物馆拟于6月的“文化遗产日”组织一次非遗文化展览,将邀请风筝、剪 纸、泥塑等非遗传承人参展,现面向社会征集建议。请借鉴以上材料,提出两条建议。 (4分) 方法思路 [2023·潍坊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4分) 【材料1】 2023年国家博物馆数据统计 全年开放天数 314 累计接待观众人次 6 757 067 日平均接待人次 2.1万 日平均接待人次同比增长 314% 0—18周岁观众占比 19.12% 19—35周岁观众占比 42.69% 36—59周岁观众占比 31.34% 60周岁以上观众占比 6.85% (摘编自2023年度《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报告》) 【材料2】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可持 续”是博物馆发挥功能的天然出发点。然而,很多文物极易遭受损坏,保存条件要求严苛。 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珍或是在特定环境中小范围展示,或是为延缓老化进程不得不处于 “沉睡”状态,难以供世人欣赏。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工业CT、 三维扫描、数字测绘等技术可全方位、高精度采集文物资料,为展示和科研提供丰富的 “数字资产”;多光谱技术、智能认知技术可用于文物病害防治,通过对壁画材料、石窟环 境的监测分析,更清晰地掌握文物的“健康状况”,为文物修缮和预防性保护提供依据;虚 拟建模、AI技术可用于出土文物的数字修复,借助精确的纹理映射、碎片扫描还原考古现 场,评估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技术平衡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让文化艺术的生命 在数字空间实现永恒,也让宝贵的文物古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发挥出更大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一改过去的“高冷”形象,以脑洞大 开的创意、前所未有的生机实现了和大众生活的双向奔赴。进入直播间,就能和故宫的文 物修复师一同见证百年前的古董如何焕发生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亲临三星堆考古发掘现 场,探秘古蜀奇幻之旅;打开小程序,便能与神秘的敦煌藏经洞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 话……这些原本珍藏在橱窗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借助 数字化手段的深度应用,各显神通,不断“出圈”,在满足公众多元个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的 同时,为星光璀璨的文化遗产注入新生命。 在河南洛阳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数十名游客在《唐宫乐宴》演出中沉浸 式“走进”历史,探寻“名画丢失之谜”。在这场穿越之旅中,他们从博物馆的参观者变为历 史的“参与者”,在可知、可感的文化体验中,切实感受“科技+创意”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 的魅力。洛阳市文物局局长介绍,近年来,洛阳各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优势,运用虚 拟现实、场景塑造、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黑科技”助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探索推出一 大批高品质文化产品,不断提升游客的交互感、代入感。 (摘编自《数字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