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封建社会 1840年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1949年 1956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性质”的变化历程: 为什么我国从1956年开始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 1953—1956年底 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 例如生产工具、土地、厂房、矿山、河流、森林、交通工具和各种原料等。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王国范 河北省遵化市西留村乡农民 雇农出身,家境贫寒, 靠给地主家做长工维持生计,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王国范 河北省遵化市西留村乡农民 雇农出身,家境贫寒, 靠给地主家做长工维持生计, 1950年,农民老王的生活有了巨变,让他喜出望外的会是什么事情呢? 这件事情会使全村人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 土地改革,终于能够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了!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建立后,王老汉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本以为这下能过上好日子了,但是他很快发现单靠自己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自己还没有耕牛,也没钱买种子;后来好不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欲哭无泪的老汉为了活命,在冬天只得把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 土地改革后的农业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背景 材料1: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1)国家:土地改革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2:“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即农业由使用畜力农具的小规模的经营跃进到使用机器的大规模的经营……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2)国家: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背景 材料3:土改后,部分农民天灾人祸或无力耕种等原因开始出卖自己的土地。如到1952年山西省就有718公顷的土地被卖掉。其次,不愿意卖掉土地而又无钱耕种的农民开始向中农和富农借高利贷。 (3)个人: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概况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自愿互利 1.主要形式: 2.主要目的: 3.实行原则: 4.实行方法: 5.阶段: 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阶段 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合作社 高级农业合作社 时间 1949.10-1953年 1954-1955年上半年 1955下半年-1956年底 特点 特征: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主义萌芽 半社会主义性质 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相互协作、取长补短,一定程度上解决劳动力、工具、蓄力不足问题 土地入股,农具牲畜等作价入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