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14575

5.3 汽化和液化 教案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9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915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汽化,液化,教案,教科,2024,八年级
  • cover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熔化和凝固。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 学习做了充足的准备。本节课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 活息息相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身边的事例,再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实 验了解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通过熟悉的沸腾(烧开水)现象, 研究水在沸腾时的特征,进而推广到其他液体。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固态与液态的相互转化已有较深的认识。同时,基 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水沸腾、水蒸发、露珠等现象也有一定的认知经 验,但对这些现象的形成过程的认知还比较模糊,仅停留在温度变化和水的形态 变化之间,没有深入到“温度变化导致物体状态的变化,物态变化过程伴随能量 的转移 ”中来。 学生已经学会了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 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他们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 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形式,热衷讨论、归纳、分析、 争辩等思维活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但他们也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 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表现为凝固性、片面性和干扰性。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 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接触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提高从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中 获得信息的辨识能力,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并加以纠正。 二、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两种物态变化。指导学生探究、观察水的沸腾, 会用表格、图像的方式记录实验数据,会归纳总结沸腾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得出 沸点的定义。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实例及生活经验,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水沸腾时的现象及特征。应用对比法分析蒸发与 沸腾,深刻认识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认识影响蒸发 快慢的因素,并意识到探究这几种因素分别如何影响蒸发快慢时,必须运用控制 变量法。同时,了解除了温度、表面积和液面空气流动快慢这三个因素外,还有 其他因素影响蒸发的快慢。指导学生运用汽化、液化的规律分析、解决生产生活 中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能够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在气态与液态间的转变,知道物质的 汽化和液化现象及汽化和液化中的吸热与放热,能区别沸腾和蒸发现象。 【科学思维】知道沸腾图像的物理含义,进一步体会图像在探究物理规律中 的作用。 【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实验,能够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情况。 【科学态度与责任】能从汽化和液化的角度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 物态变化现象,形成从物理学视角认识世界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二)教学难点 汽化和液化中的吸热与放热情况。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 用毛笔蘸水在黑板上写下“物态变化 ”几个字,一会儿水干了。提问: 水去哪里了? 2. 展示水壶烧水,水沸腾且水会慢慢变少。提问:水去哪里了? 3. 将玻璃板靠近沸腾的水,玻璃板出现水珠。提问:玻璃板上的水从哪儿 来的? 师生共同得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并明确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建构汽化和液化 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水的沸腾 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 热,温度会不会越来越高?水沸腾后如果停止加热,还会继续沸腾吗? 活动 1 :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学生进行小组实验,用酒精灯加热水至沸腾。当温度接近 80℃的时候,每 隔 30s 记录一次温度。仿照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