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14578

5.5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案 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8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6256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循环,教案,教科
  • cover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物态变化》一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热学板块。学生通过前面几节内容的学 习,了解了自然界中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这几类物态变化, 以及在发生物态变化时所伴随的能量变化。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水是经历怎样的 物态变化而实现周而复始地循环变化的,再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 成知识网络。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水的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可以结合 物态变化知识构建“水循环 ”的大图景。同时,七年级生物课程中的植物蒸腾作 用也为学生构建生物圈的水循环做了知识储备。地理课程中的“水资源 ”部分也 和本节知识密切联系,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解释水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另一 方面与地理学科融合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寻找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循环→云的形成→保 护水资源→调查统计家庭用水的用途(课后)。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科学思维】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与环境和水资源有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 案。 【科学探究】能设计调查问卷或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有关水资源使用和保护 的数据。能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策略。 【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 的意识,初步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结合物态变化的知识,用科学简练的语言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与物态变化有 关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 在面临生活中与环境和水资源相关的真实问题时,能够调用学科知识分析、 解决真实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关于水的三态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欣赏自然界中多姿多态的水。 提出问题:这个视频中呈现了哪些“姿态 ”的水呢? 总结:事实上,这些“姿态 ”的水只有三种状态,即气态的水蒸气,液态的 水和固态的冰。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自然界中各种形态的水 。另外,因 南北的差异,某些形态的水或特殊的气象只会出现在北方或只会出现在南方,基 于这样的学习,也可让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 、 气候类型多样。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寻找地球上的水 水可以来自大海、来自地下,也可以来自天上的云。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 地方有水?它是哪种形态的?它们来自哪里? 活动 1 :寻找地球上的水。 学生完成表格并分享展示。 设计意图:知道生活中的水及其来源,初步感知地球上的水可以实现形态的 相互转化,还可以实现地理位置的转移。 教师结合图片介绍地表水、大气中的气态水的存储量,以及常见植物的储水 量。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地球上水的重要性及水的主要来源。 问题二:地球上的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可以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也可以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 一个地方,通过这样的不断变化就可以实现水的循环。通过地理课程可知,水可 以在海洋内循环,在陆地内循环,也可以在海陆间循环。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解释水是如何通过物态变化实现海洋内、陆地 内、海陆间的循环过程的?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内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 活动 2 :讨论交流“水循环过程 ”,带着下列问题完成小组活动。 问题:①哪里有液态的水?哪里有固态的水?哪里有气态的水?②什么情况 下水会从一种物态转化为另一种物态?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活动要求: ①每个小组自选一个出发点,要求完成一段“循环过程 ”后,回到出发点。 ②关于每一段“循环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