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15208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3228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20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水调歌头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弟苏 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 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诗现存于世的约340余首。其词引领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其诗清新雄健。著有《东坡全集》。 作者简介 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词一般都分两部分(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 文体常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你从词前小序中读出了什么? 课文解读 小序如同全词的 “钥匙”,以极简练的语言交代了时间、场景、动因,让读者明白:这首千古名篇不仅是对中秋月色的赞叹,更是词人在特定境遇下,对亲情的眷恋、对人生聚散的感慨,以及对 “圆满” 与 “缺憾” 的哲学思考。若无 “怀子由” 的铺垫,词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的旷达便少了一份真挚的情感根基;若无 “大醉” 与 “中秋” 的背景,“我欲乘风归去” 的奇思也会显得突兀。 苏轼与苏辙从小志同道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削夺官爵为哥哥赎罪。他们的书信往来非常频繁,苏轼写给苏辙的就有一百多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达130首。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又被贬到杭州,这时苏辙在济南为官,苏轼为了离弟弟近一些,请求到密州出任。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苏辙也有7年未见。 写作背景 3.词人问了青天什么问题? 学习上阕 4.天上有什么呢? 5.词人对天上有什么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文解读 3. 词人的 “问青天” 并非寻求答案,而是借提问释放复杂的心境:既有对宇宙永恒的敬畏,也有对人生缺憾的怅然;既有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离别的无奈。这些问题层层递进,从自然到人生,从理性哲思到感性抒发,让全词在旷达中透着深情,成为跨越千年的心灵共鸣。 4. 苏轼笔下的 “天上”,是一个虚实交织的世界:既有神话赋予的奇幻色彩(宫阙、仙人),也有词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它既是对 “圆满” 的向往,也是对 “圆满” 的反思 ——— 最终,词人在 “天上” 与 “人间” 的权衡中,选择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认可了人间虽有缺憾却真实的温暖。这种对 “天上” 的想象,本质上是对 “人间意义” 的追问。 5. 苏轼对 “天上” 的情感,是从 “理想化向往” 到 “理性审视” 再到 “释然回归” 的递进。这种矛盾恰恰体现了他的旷达:他既不沉溺于对虚幻完美的追逐,也不困于人间的苦难,而是在两者的权衡中,接纳了现实的缺憾,守住了对生活的热爱。正如 “高处不胜寒” 的犹疑消解了 “乘风归去” 的冲动,最终让 “人间” 的温度战胜了 “天上” 的清冷,成为情感的落脚点。 6.作者在现实中政治失意、手足分离,所以想要找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最终没有去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上阕 课文解读 6. 苏轼没有奔向 “完美世界”,并非怯懦,而是因为他看透了 “完美” 的虚妄,读懂了 “缺憾” 的价值。他明白,真正的安宁不在逃避,而在接纳 ——— 接纳人间的不圆满,珍视亲情的温暖,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精神的丰盈。这种认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