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章末整合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典例1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碳 氮 Y X 硫 Z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回答下列问题: (1)Z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 (2)表中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写元素符号)。 (3)下列事实能说明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 A.Y单质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 mol Y单质比1 mol S得电子多 C.Y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 (4)碳与镁生成的1 mol化合物Q与水反应生成2 mol Mg(OH)2和1 mol烃,该烃分子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9∶1,烃的电子式为 。Q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答案:(1)第3周期ⅦA族 (2)Si (3)AC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解析:由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知,X为Si,Y为O,Z为Cl。 (1)Z为氯元素,其原子序数为17,位于周期表中第3周期ⅦA族。 (2)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最大的为Si。 (3)Y单质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说明Y单质的氧化性比硫强,即可说明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故A正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 mol Y单质比1 mol S得电子多,氧化性强弱与得失电子数没有必然关系,故B错误;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Y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说明Y的非金属性较强,故C正确。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4)该烃分子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9∶1,因此C、H的原子个数之比为(9÷12)∶(1÷1)=3∶4,根据“碳与镁生成的1 mol化合物Q与水反应生成2 mol Mg(OH)2和1 mol烃”可知,该烃的分子式为C3H4,Q的化 学式为Mg2C3,C3H4的电子式为H:C H;Mg2C3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C3H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C3+4H2O==2Mg(OH)2+C3H4↑。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规律方法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单质置换出水或酸中氢的难易程度(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容易,说明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说明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若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4)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元素的金属性比后面的强。 (5)由原电池判断:两种金属分别作为原电池的正极、负极,作为负极材料的金属的金属性更强。 (6)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弱。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7)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元素的金属性越强。但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影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如Mg(3s2为全充满状态,3p能级为全空,较稳定)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的第一电离能。 (8)元素的电负性的大小:元素的电负性越小,元素失电子的能力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反应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容易跟氢气化合、反应条件越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说明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如Cl2+2KI==2KCl+I2,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4)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5)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大小:主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大,表明元素失电子的能力就越弱,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但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影响元素的第一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