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 二 课 时 石灰吟 提示吟颂的对象 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含有赞美的意思 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与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窖中与焦炭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经过这次沸腾之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变成了粉末状的石灰。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由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作 者 简 介 于谦 (1398—1457) 字廷益 明朝名臣 他为官清正、性格刚直、不畏强暴,深受百姓爱戴。 《平阳道中》 代表作品 《咏煤炭》《暮春遇雨》 作 者 简 介 我本是钱塘的一个书生,有幸经历三个朝代的风云变幻。永乐十九年考中进士,佩剑巡视各州府,平反冤案、惩治豪强,二十余载刚正不阿。土木堡之变后,群臣纷纷主张南迁,唯有我坚守德胜门,血战五日不退。新皇登基后整顿九边防务,吓得瓦剌连夜撤兵不敢来犯。可叹一生清白,竟以"意欲"之罪蒙冤。临刑那天乌云蔽日,只在墙上留下一首《石灰吟》。纵使粉身碎骨全不怕,定要留得清白在人间———此志至死不渝,九泉之下也可坦然面对岳飞将军了! 少年 壮志 于谦自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把那副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想文天祥学习。 相传于谦12岁时,有一天信步来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的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初 读 古 诗 石灰吟 [明] 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huí záo fén 书 写 指 导 注意右边“垂”的第三笔是竖。最后一横要短一些。 注意“凿”的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后外。注意“凵”框里面不要写成了“羊”。 石灰吟 [明] 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huí záo fén 诗 歌 品 读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注释 诗 歌 品 读 虚指,表示数量特别多 千锤万凿出深山 敲打 开凿 画面 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经过无数次锤击敲打。 千锤万凿 不 怕 烈火焚烧若等闲 平常 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画面 把石头变成石灰的过程需要烈火焚烧。 烈火焚烧 不 怕 焚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①。 粉骨碎身浑②不怕, 要留清白③在人间。 注释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大意: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理解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指导朗读 稍有力度 平稳舒缓 粉骨碎身 不 怕 粉骨碎身浑不怕 全,全然 体会 石灰石不惜一切代价,不畏艰难险阻。 石灰由坚硬的山石变成粉末 一点儿也不害怕 不留清白 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的颜色 高尚的节操 石灰的特点: 坚忍不拔 不畏艰险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①。 粉骨碎身浑②不怕, 要留清白③在人间 注释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大意: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理解诗意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指导朗读 昂扬向上 坚定有力 感 悟 诗 情 读完于谦的一生,再读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咏石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