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31169

23.蛟龙探海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243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蛟龙,探海,教学设计
  • cover
课题:《“蛟龙”探海》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如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探究“蛟龙号”深潜的价值和意义。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树立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的志向。 教学重点:1、理解“蛟龙号”深潜的过程和意义。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精神。2.提升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教 学 设 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展示海洋的壮观图片〕 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掌管着海洋,他能掀起狂风巨浪,威力无比;在中国古代传说里,东海龙宫有着奇妙的建筑和无数的奇珍异宝。这些故事都体现了人类对海洋的好奇与向往。而在现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探索海洋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大家听说过 “蛟龙号” 吗 〔播放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视频〕它就像是我们人类派往深海的一位勇敢使者,肩负着探索海洋奥秘的重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蛟龙” 探海》这篇课文,去感受 “蛟龙号” 的非凡之旅。〔板书:“蛟龙” 探海〕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人物与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许晨,1955年出生,籍贯山东德州,作家。其代表作有《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个男人的海洋———中国航海家郭川的故事》《真情大援川》《钢铁铸造的岁月》等。2018年8月11日,《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写作背景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下最大下潜深度7020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实现了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愿景。作家许晨以此为对象,创作了《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这部以我国深海载人潜探的“蛟龙号”研制为对象的长篇报告文学,本文选自其中。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蛟龙(jiāo) 憧憬(chōngjǐng) 蹒跚(pánshān) 蓦然(mò) 矗立(chù) 瞩目(zhǔ) 突袭(xí) 绘声绘色(huì) 淋漓尽致(línlí) 浩瀚(hàn) 波澜起伏(lán) 劈波斩浪(pī)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蛟龙:古代传说中能兴风作浪、发洪水的龙。文中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憧憬:向往。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矗立:高耸地立着。 突袭:用兵力出其不意地进攻;突然袭击。 宏图:远大的设想;宏伟的计划。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浩瀚:水势盛大。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波澜起伏: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原指波浪四起,常用比喻义,指情节曲折。 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 1.浏览文章,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采用了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的方式,先从人类对海洋的向往和探索写起,引出“蛟龙号”深潜的主题。然后详细描述了“蛟龙号”深潜7020米的过程。最后,表达了对我国科技成就的自豪和对未来的展望。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引出海洋探索主题。 第二部分(第2~9段):聚焦“蛟龙号”及海试背景。 第三部分(第10~20段):“蛟龙号”深潜与“神舟九号”对接同期进行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21段):总结“神舟”“蛟龙”成就及意义。 步骤二:自主合作,理解文本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质疑。 1.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列举古往今来五大洲各种肤色的人创造的有关海洋的神话传说、文学作品等,展现了人类对深邃海底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为下文引出中国“蛟龙”探海的内容做铺垫,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