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4.1 数学建模实例 新授课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正确的洗涤方法,并懂得怎样使衣服洗得更干净.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培养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日常洗衣服都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去污剂搓洗衣服,第二阶段是漂洗衣服. 一、实际情境 一般来讲要漂洗多次,漂洗的次数越多衣服越干净. 在给定漂洗所用的清水量的前提下,漂洗多少次能使衣服干净? 二、提出问题 影响漂洗衣服干净程度的因素有:漂洗前衣服上残留的污物量,用于漂洗衣服的清水量,漂洗的次数,每次漂洗用的清水量,每次漂洗后衣服上残留的污物量. 三、相关因素分析及假设 假设: 1.漂洗所用的清水总量是定值,记为A kg; 2.共漂洗n(n∈N+)次,每次漂洗所用的清水量相等,记为a kg; 3.初次漂洗之前衣服上的污物量记为m0 kg,第i(1≤i≤n,且i∈N+)次漂洗后,将衣服拧干,衣服上残留污物量记为mi kg; 4.每次漂洗拧干后,衣服上留有的清水量相等,记为b kg; 5.每次漂洗,衣服上残留的污物可均匀地溶解在水中; 6.为了使衣服上的污物能均匀地溶解在水里,每次漂洗时存在用水最小量,记为c kg; 7.衣服上的残留污物量小于ε kg,则称衣服被漂洗干净了. 第1次漂洗前,衣服上有污物m0 kg,衣服上留有的清水量b kg. 四、建立模型 第1次漂洗时加入清水a kg,此时m0 kg污物均匀地溶解在(a+b)kg清水里,漂洗拧干后,衣服上残留的污物量为m1 kg,满足 ,即 进而可得 同理 于是,问题转化为只需要求同时满足 和 的n值即可,通过对n赋值,得到符合条件的n值,即得结果. 另外,由假设可知,a≥c,即 事实上,为了保证有解,应当满足条件 其中 表示不超过 的最大整数. 由模型得出的结论可通过实际检测得到(略). 五、检验 以上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过程.在这之后,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工作,比如: 1.改进已有模型,可通过改进假设,建立新的模型,使新的模型更接近实际. 2.讨论模型的特征,扩大模型的适用范围,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3.深入分析实际情境,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问题解决的数学建模活动. 在上面的数学建模活动中,做了模型的假设:每次漂洗所用的清水量相等,在本节开始还提及:漂洗的次数越多衣服越干净,现在,不禁要问: (1)如果每次漂洗所用的清水量不相等,结果又怎样呢? (2)“漂洗的次数越多衣服越干净”的结论正确吗? 在这里只讨论问题(1):如果每次漂洗所用的清水量不相等,结果又怎样呢? 为了简单起见,只讨论漂洗2次,设2次所用的清水量分别为a1 kg,a2 kg,且a1+a2=A,A是定值,比较a1=a2和a1≠a2的漂洗效果. 在漂洗所用的清水量不相等(a1≠a2)时, 我们希望m2尽可能地小,即 尽可能地大. 由基本不等式,得 即 这说明,在只漂洗2次的情况下,所用的清水量相等的漂洗效果最佳. 一般地,在用水总量和漂洗次数都相同的情况下,等量用水漂洗比不等量用水漂洗下的最后残留污物量要少. ∵这里的 是定值, ∴当且仅当 即a1=a2时, 取得最大值. 根据今天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有什么流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