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32482

17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133705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爱莲说 周敦颐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莲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内涵: 1.“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 李商隐《赠荷花》。诗句描绘了荷花与荷叶相互映衬的自然之美,展现了莲的天然本色。 2.“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 ——— 苏辙《菌萏轩》。此句写莲在浑浊的水中开放,却保持着高洁的本性。 第一部分 读君子之文 周敦颐,(1017-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谥号元公。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 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被学术界公认为划时代的哲学巨匠。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重要著作,其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发展,为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 “大儒”周敦颐的哲学人生 先秦儒学 汉代儒学 宋明理学 儒学发展的三阶段 政治主张“顺化”“慎刑” 教育主张“学为圣人”“善恶归善” 哲学主张“诚为人本” 捡钱包时的想法 劳教所里的思想教育 树立道德模范,禁止体罚 周敦颐 作者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兼具议论与叙事的功能,能够灵活地表达作者的见解、感悟与思考,是古代文人抒发思想、探讨问题的重要文学形式。 “爱莲说”就是作者谈他对莲花的见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第二部分 译君子之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艳丽,(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第三部分 品君子之德 本文主要是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谈到菊花和牡丹呢? 由花见人,由花知志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用来衬托的两种事物通常有主次之分(类比没有)。衬托有时可以区分正衬、反衬,有时无法区分。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突出主要人物、事物 突出主题 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