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演变历程 认识其对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意义。 【知识解读】 一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聚焦:归纳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发展过程,总结其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民族区域自治 特点 背景 国际 近代欧洲民族自决潮流影响;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模式影响 历史 古代统一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不足 经验———统一王朝因①俗而治[册封 羁縻州府 卫所 土司等政策] 不足———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政治上被歧视压迫 现实 近代民族危机中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觉醒 有利———统一多民族国家:②多元一体[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情感上相互依存] 不利———各民族发展差异:少数民族地处边陲 交通闭塞 ③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中共探索中国特色民族政策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④民族平等原则;1945年中共中央决议内蒙民族区域自治 中共民族问题 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共同繁荣 基本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基本含义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部分 自治机关在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发展过程 开始建立:1947年⑤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宪法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省自治区: 1955年 新疆维吾尔建国后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1958年 广西壮族 宁夏回族 1965年 ⑥西藏自治区建国后最后一个省级自治区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专门法律 1990年三个离不开:阐述休戚相关 命运与共的民族观 1997年中共⑦十五大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 国家层面: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少数民族: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民族关系:利于⑧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备注 国家结构 省主体‖直辖市四个‖自治区5个省级‖特别行政区香港 澳门 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经济政策有特殊权利 无政治特权‖特别行政区资本主义基本制度 外交权国防权归⑩中央 民族区域自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教材问答】 教材P76“思考点”: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提示:(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3)自1840年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4)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教材P77“学思之窗”:结合材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提示:原因: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的自治州还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p79 “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两个共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总原则。 “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