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39484

1.4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课件26页)2025-2026学年八年级物理全册沪科版(2024)

日期:2025-09-18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90807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科版,全册,物理,八年级,学年,2025-2026
  • cover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1.4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副标题:第 1 课时 实验测量速度 学科:物理 适用年级:八年级 教材版本:沪科版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理解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原理:\(v=\frac{s}{t}\)。 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计算速度。 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了解误差对实验的影响。 通过实验体会科学测量的基本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幻灯片 3:引入 - 速度测量的意义 展示图片:公路测速仪抓拍超速车辆、运动会上裁判记录运动员成绩、实验室中测量小车运动速度 讲解:无论是交通管理中监测车辆是否超速,还是体育比赛中记录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都需要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幻灯片 4:测量原理 核心公式:\(v=\frac{s}{t}\) 推导说明:要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需先测量物体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和对应的时间\(t\),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速度\(v\)。 举例:若某物体在 5 秒内通过了 20 米的路程,则它的速度\(v=\frac{20m}{5s}=4m/s\)。 幻灯片 5:实验器材 测量路程的工具:刻度尺(量程根据测量对象选择,如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路程可选用量程 50cm、分度值 1mm 的刻度尺) 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分度值 0.1s) 实验对象:斜面、小车(或其他运动物体,如玩具车、步行的人) 辅助器材:金属片(用于标记终点,便于判断小车是否到达终点)、木块(用于调整斜面坡度) 幻灯片 6:实验设计 - 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不同路段的运动速度,比较小车在不同路段的运动快慢。 实验思路:将斜面分为两段,分别测量小车通过每段路程的距离和所用时间,计算出每段的平均速度。 实验装置图:展示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的摆放位置(斜面一端用木块垫高,刻度尺沿斜面放置,金属片分别放在斜面中点和末端作为终点标记) 幻灯片 7:实验步骤 - 准备阶段 调整斜面坡度:用木块将斜面一端垫高,使小车能沿斜面匀速下滑(坡度不宜过大,否则小车运动过快,时间测量误差大;坡度也不宜过小,否则小车可能静止或运动过慢)。 标记路段:在斜面顶端标记为起点 A,斜面中点标记为 B,斜面末端标记为 C,即 AB 段为斜面的上半段,BC 段为斜面的下半段,AC 段为斜面的全程。 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分别测量 AC 的长度\(s_1\)、AB 的长度\(s_2\)、BC 的长度\(s_3\)(\(s_3=s_1-s_2\)),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幻灯片 8:实验步骤 - 测量阶段 测量小车通过 AC 段的时间: 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 A 处,用停表记录小车从 A 处由静止释放到撞击 C 处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_1\),重复测量 3 次,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测量小车通过 AB 段的时间: 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 A 处,用停表记录小车从 A 处由静止释放到撞击 B 处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_2\),重复测量 3 次,取平均值。 计算 BC 段的时间:\(t_3=t_1-t_2\)(注意:需用对应的平均时间计算)。 幻灯片 9: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路段 路程 s/m 时间 t/s 平均时间 t 平均 /s 速度 v/(m?s??) AC 段 第 1 次:第 2 次:第 3 次: AB 段 第 1 次:第 2 次:第 3 次: BC 段(计算) (\(t_1-t_2\)) 幻灯片 10:实验注意事项 斜面坡度调整:坡度要适中,确保小车运动稳定,便于时间测量。 刻度尺使用:刻度尺要与斜面平行,零刻度线与起点 A 对齐,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垂直,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停表操作: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启动停表,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同时停止停表,动作要协调,可多人配合(一人释放小车,一人操作停表)。 多次测量:每段路程的时间至少测量 3 次,以减小偶然误差。 安全提示:实验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运动的小车,避免小车滑落损坏或伤人。 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