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网) 3.6 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三章 光和眼睛 沪粤版2025-2026学年 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3.6 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规律,包括像的大小、正倒、虚实及像距的变化。(重点、难点) 能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像的性质及物距、像距的关系。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培养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光具座、凸透镜(已知焦距 f)、蜡烛、光屏、火柴。 实验准备 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即 “三心等高”),目的是让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f,以便在实验中确定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实验步骤 当物距 u > 2f 时: 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 2 倍焦距以外(如 u = 3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并记录像距 v 的大小。 当物距 u = 2f 时: 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 2 倍焦距处,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性质,记录像距 v。 当物距 f < u < 2f 时: 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如 u = 1.5f),移动光屏,观察像的性质,记录像距 v。 当物距 u = f 时: 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移动光屏,观察能否在光屏上找到像。 当物距 u < f 时: 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 1 倍焦距以内(如 u = 0.5f),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若光屏上没有像,从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记录像的性质。 实验数据记录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 u(以 f 为单位) 像的性质 像距 v(以 f 为单位) 应用实例 u > 2f 3f 倒立、缩小、实像 f < v < 2f 照相机 u = 2f 2f 倒立、等大、实像 v = 2f 测焦距 f < u < 2f 1.5f 倒立、放大、实像 v > 2f 投影仪 u = f f 不成像 ——— 平行光源 u < f 0.5f 正立、放大、虚像 v > u(与物同侧) 放大镜 (此处可插入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辅助理解成像原理)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焦点 F 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 u > f 时,成实像;当 u < f 时,成虚像;当 u = f 时,不成像。 放大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2 倍焦距处(2f)是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当 u > 2f 时,成缩小的实像;当 f < u < 2f 时,成放大的实像;当 u = 2f 时,成等大的实像。 像的正倒:实像都是倒立的,与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是正立的,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 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也减小(物远像近像变小)。 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也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增大,像也增大(物远像远像变大)。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照相机: 原理:当 u > 2f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结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片(或感光元件)相当于光屏。拍摄时,物体在镜头的 2 倍焦距以外,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通过调节镜头与胶片的距离(即像距),使像清晰地成在胶片上。 投影仪(幻灯机): 原理:当 f < u < 2f 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使用时,投影片放在镜头的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了使看到的像是正立的,投影片需要倒放。 放大镜: 原理:当 u < f 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使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 1 倍焦距以内,透过放大镜可以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离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