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39833

20.1初识电磁波(课件37页)2025-2026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沪科版(2024)

日期:2025-10-01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1000829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1,初识,电磁波,课件,37页,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20.1 初识电磁波 副标题:探索无形的能量波 姓名:[你的名字] 日期:[具体日期] 幻灯片 2:课程导入 生活联想:当你打开收音机听到远方的歌声,用手机与朋友视频通话,或是在阳光下感受温暖时,你是否想过是什么在传递这些信号和能量?它们都与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的物质 ——— 电磁波有关。 问题引导:电磁波是什么样的存在?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又有哪些基本特性呢?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电磁波的发现历程、产生原理、传播特性以及电磁波谱的组成,为深入认识电磁波在信息时代的应用打下基础。 幻灯片 3:电磁波的发现之旅 理论预言:19 世纪 60 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研究电磁现象时提出了电磁场理论。他大胆预言:变化的电场会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又会产生变化的电场,这种相互激发的电磁场会以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实验证实:1887 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成功产生并检测到了电磁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预言。他的实验装置虽然简单,却首次证明了电磁波的真实存在,为后续电磁波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科学意义:电磁波的发现打破了人们对 “波必须依靠介质传播” 的固有认知,揭示了光、电、磁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启了现代通信技术的新纪元。为纪念赫兹的贡献,频率的单位被命名为 “赫兹(Hz)”。 幻灯片 4:电磁波的产生原理 核心条件: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导体周围就会产生电磁波。这里的 “迅速变化” 指电流的大小或方向发生快速变化,比如无线电发射台中的振荡电路就能产生这样的电流。 微观解释:变化的电流会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又会激发变化的电场,电场和磁场相互依存、相互激发,就像水波一样向空间各个方向传播,形成电磁波。 生活实例:手机通话时,内部电路产生变化的电流,从而发射电磁波;微波炉工作时,磁控管产生高频变化的电流,激发电磁波加热食物。 幻灯片 5: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无需介质:与声波等机械波不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也能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这也是太阳光能穿越真空的宇宙空间到达地球的原因。 传播速度: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 米 / 秒,与光速完全相同。这一发现揭示了 “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的重要结论。在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会略低于真空中的速度,且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能量传递:电磁波的传播过程伴随着能量的传递,比如太阳光的能量通过电磁波传递到地球,为生命提供温暖和能量;微波炉通过电磁波传递能量加热食物。 幻灯片 6:电磁波的基本参数 波长(λ):电磁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单位是米(m)。可以理解为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 频率(f):单位时间内电磁波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常用单位还有千赫(kHz,1kHz=10 Hz)、兆赫(MHz,1MHz=10 Hz)、吉赫(GHz,1GHz=10 Hz)。 波速(c):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在真空中 c=3×10 m/s。 关系公式:三者满足c=λf。在真空中,波速 c 是恒定的,因此波长与频率成反比 ———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频率越低,波长越长。 实例计算:某电台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为 90MHz(90×10 Hz),则其波长 λ=c/f=3×10 m/s÷90×10 Hz≈3.33m。 幻灯片 7:电磁波谱 ——— 电磁波的 “家族成员” 定义:将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顺序排列起来,就形成了电磁波谱。这个 “家族” 成员众多,波长从长达数千米到短至万亿分之一米不等。 主要成员及特点: 无线电波:波长最长(1mm - 3000m),频率最低,包括长波、中波、短波、微波,是通信的主力。 红外线:波长比无线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