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3.1.1方程及方程的解 第3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2025-2026学年】2024沪科版 数学 七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3.1.1 方程及方程的解 汇报人:[教师姓名] 汇报班级:[具体班级] 知识回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也学习了整式及其加减运算。比如,用\(x\)表示一个未知数,我们可以写出像\(2x + 3\)这样的整式。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数学式子 ——— 方程,它与我们之前学的整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其独特的特点。 学习目标 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准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掌握方程的解的定义,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方程的抽象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导入 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小明去商店买文具,他买了 3 支铅笔,每支铅笔\(x\)元,还买了一个笔记本花了 5 元,一共花了 11 元。那么,每支铅笔多少钱呢? 我们可以用文字来描述这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3 支铅笔的价钱 + 一个笔记本的价钱 = 总价钱。如果用含有\(x\)的式子来表示,就是\(3x + 5 = 11\)。像这样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程。 再看几个例子: \(2x = 8\) \(x + 3 = 7\) \(4x - 1 = 15\) 这些式子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它们都含有未知数,并且都是等式。这就是方程的基本特征。 知识点:方程的概念 定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是等式,即式子中含有等号 “=”; 含有未知数,未知数通常用字母\(x\)、\(y\)、\(z\)等表示。 例如: 是方程的式子:\(3x + 5 = 11\)、\(2x - 3 = 7\)、\(y + 2y = 9\)(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 不是方程的式子: \(3x + 5\)(不是等式,是整式); \(5 + 6 = 11\)(是等式,但不含有未知数); \(\frac{1}{x} + 2 = 3\)(虽然含有未知数且是等式,但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后续会学习这类方程不是我们现在所学的整式方程)。 知识点:方程的解 定义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如: 对于方程\(3x + 5 = 11\),当\(x = 2\)时,左边\(=3 2 + 5 = 6 + 5 = 11\),右边\(=11\),左边 = 右边,所以\(x = 2\)是方程\(3x + 5 = 11\)的解。 对于方程\(x + 3 = 7\),当\(x = 4\)时,左边\(=4 + 3 = 7\),右边\(=7\),左边 = 右边,所以\(x = 4\)是方程\(x + 3 = 7\)的解。 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的步骤 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只需将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分别计算出左右两边的值,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否则,就不是方程的解。 例如,检验\(x = 5\)是不是方程\(4x - 1 = 15\)的解: 把\(x = 5\)代入方程左边:\(4 5 - 1 = 20 - 1 = 19\); 方程右边\(=15\); 因为左边\( \)右边,所以\(x = 5\)不是方程\(4x - 1 = 15\)的解。 再检验\(x = 4\)是不是方程\(4x - 1 = 15\)的解: 把\(x = 4\)代入方程左边:\(4 4 - 1 = 16 - 1 = 15\); 方程右边\(=15\);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 = 4\)是方程\(4x - 1 = 15\)的解。 例题解析 例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3x + 8\); (2)\(5x - 2 = 9\); (3)\(7 + 8 = 15\); (4)\(y - 3 > 2\); (5)\(2x + 3y = 10\)。 解:(1)\(3x + 8\)不是等式,所以不是方程; (2)\(5x - 2 = 9\)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所以是方程; (3)\(7 + 8 = 15\)是等式,但不含有未知数,所以不是方程; (4)\(y - 3 > 2\)不是等式(是不等式),所以不是方程; (5)\(2x + 3y = 10\)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所以是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