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45040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 生活中的比 说课稿

日期:2025-09-1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281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课稿
  • cover
感悟《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生活中的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说思考起点 (一)课程背景 《生活中的比》作为《比的认识》单元的种子课,承担着从生活情境抽象数学概念的重任。在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本课以“比的美学与科学应用”为主线,整合之江汇平台数字资源(如线上美术馆、微课)与科学实验,推动数学与美术、科学的跨学科对话,落实“做中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与迁移思维。 教材定位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除法、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引导从“差比”到“倍比”的认知跨越,为后续比例、正反比例学习奠基。教材通过多元情境(艺术、生活、科学),让学生经历“感知—抽象—应用”的认知过程,体会比作为“关系性概念”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五年级学生(前测访谈) 已知:大部分学生听说过“比”,能直观感知数量差异(如“多与少”)。 未知:混淆“差比”(如年龄差)与“倍比”(如头身比),难以从“份数关系”理解比的本质。 教学关键:通过跨学科情境,引导学生从“绝对数量比较”转向“相对关系表征”。 (四)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特点与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通过多元情境抽象“比”的概念,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掌握比的读写与意义;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提升数学表达与问题解决能力。 2.通过1:4配比的泡泡水实验,体会比的“量变性不变”特征,培养科学探究与数据意识。 3.感受比在艺术(构图比例)、科学(物质配比)、生活(比赛规则)中的多元价值,体会数学的跨学科联结。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为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4个环节: 环节一:情境导入,云端觅“比”(2分钟) 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线上参观之江汇常书鸿美术馆,直观的视觉享受刺激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数字化展览的交互功能,学生可放大细节、对比不同作品,深化数学与艺术的关联认知。 环节二:聚数成理,归纳悟“比”(16分钟) 1.从艺术过渡到数学,根据人物画中头长和坐着身长比是1:4这一信息触发学生疑问,得出比的读法,通过观察与分析,学生用平均分、分数、倍数这些不同的角度解释1:4,初步感知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接着以桌子和凳子数量比是1:4这一信息巩固新知,运用表格启发学生进行数据对比和分析,能用字母的表达方式简洁概括出桌凳的数量关系,并发现比表示桌子数量与凳子数量之间的关系。 3.随后根据这两个例子,引导学生总结比1∶4 表示两个数量之间是1份与4份的关系,感知比的意义。 4.最后以国家智慧中小学教育平台资源包中的微课,向学生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表达形式等内容,有效利用线上精品资源,补充学生对比的认识。 环节三:实验创想,精准配“比”(15分钟) (一)实验任务发布 教师利用之江汇平台的奇思妙问功能,现场连线爱因斯坦,屏幕共享科学数据,演示“洗洁精+水”的泡泡水配比,强调比对泡泡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中期的参与度。 (二)小组合作实验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洗洁精和水1:4的比配弹跳泡泡水,将数学与科学深度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三)数据对比分析 1.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并进行吹泡泡比赛,其他学生观察并对比吹出的泡泡大小和持续时间。 2.对比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尽管选择的工具不同,洗洁精和水的量不同,但洗洁精和水的质量比都是1:4,就能吹出弹性大小差不多的泡泡。 3.拓展研究:引导学生从整数比(1:4)延伸到小数比(如 0.5:2),进一步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