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体几何单元开启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7.立体几何单元复习课 课程 数学 学时 1课时 (40分钟) 所选教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授课对象 升学班 授课教师 教 学 分 析 教 材 分 析 1.单元整体知识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认识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会进行柱、锥、球及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并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本课时地位作用:本课时,以“辨柱体”到“造柱体”两大简单任务为载体,让学生站在单元的高度,从内容上和学法上鸟瞰整个单元,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后续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学 情 分 析 1.知识基础:基于生活经验,学生能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和模型,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直观感知。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的几何知识,初步了解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结构特征,并能对面积和体积进行简单的计算。虽然已有接触,但是对所学立体图形还缺少系统的分类、研究。 2.能力基础:数控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学习中喜欢参与活动,小组合作意识较好且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但由于基础较薄弱,学习的连贯性和探索能力较弱,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所以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引导和鼓励。 教 学 目 标 1.借助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了解柱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2.了解几何体的两种基本类型:多面体和旋转体。 3.掌握直柱体的侧面积、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4.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5.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法上的指导,启发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柱体的特征、分类及面积、体积计算。 难点:经历自主探究找到柱体之间的一些共性特征。 教 学 策 略 教法:观察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从做中学、练中学,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教学资源和手段:微视频、GGB、希沃白板。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介绍单元开启课的功能:以往我们都是一课时一课时的学,今天我们要来挑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来开启你整个单元的思维大门,当你开启后,你就会有更多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块几何领域的知识即使老师不教,你也能自学明白。 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观察、思考 通过介绍单元开启课的功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探索归纳, 形成认知 任务驱动1 :反证游戏 我说yes ,你说no 游戏规则:教师给条件,学生搜索数学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来反驳,指出条件的不完整性。 归纳概括出柱体的定义: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且完全相同,余下的面,相邻的面交线互相平行。 把柱体按照侧棱是否与底面垂直,以及底面的形状两类标准进行分类。 任务驱动2 :造柱体,让面转化成体。 活动材料:一张纸。 活动要求:1.不能剪开它。 2.可以通过想象,让面动起来形成体。 3.找联系,找到面与体之间的联系。 活动评价方式:造出的柱体总类越多越好,造的方法越多水平越高。 总结“面”动成“体”的方法: 1.卷、折:制造圆柱和多种直棱柱。 2微积:由一个面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断累加,形成柱体。 3.旋转:旋转体主要有圆柱、圆锥、圆台、球等。 总结出直柱体面积和体积计算通用公式: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体积=底面积×高 先初步给定一个条件,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不断的补充条件,完善概念,使得概念合理化。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柱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组织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汇报、评价。 在总结“面”动成“体”方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