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单元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歌舞音乐/曲艺 《虞书·皋陶谟》:“夔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中国歌舞音乐 中国歌舞音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广泛流传于中国各民族地区。其音乐多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因而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北方的歌舞音乐有秧歌、二人台、二人转等;南方的歌舞音乐有采茶、花鼓、花灯等 秧歌 歌、舞、戏 秧歌是主要流行于汉族北方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据考,它最初源于农田劳动的歌唱,明清后出现了表现简单情节的秧歌小戏,以后又有化装成各种历史人物的大型“秧歌队”。现在民间的秧歌是歌、舞、戏三者的结合,各地有不同的品种。 《看秧歌》这首作品是歌唱家郭颂根据东北民歌小调改编而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首东北民歌,同时它也是东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歌之一。 看秧歌 郭颂 1931年-2016年5月19日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代表作:《乌苏里船歌》 《新货郎》 看 秧 歌 装饰音 衬词 儿化音(东北人的语言特点) 装饰音和前小附点给旋律带来跳动的感觉 整体感觉:节奏欢快、旋律起伏跌宕、粗犷而奔放 欣赏《看秧歌》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衬字、衬词,表现出东北人特有的诙谐、风趣。 舌尖颤音和“儿”话音,表现出东北民歌“活、俏、浪、逗”的特点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 在边唱边扭秧歌时,还有吹奏乐器和锣鼓打击乐器加以伴奏。 音乐语言朴素风趣,旋律活泼明朗,节奏短促有力,气氛喜气洋洋。方言的运用,更突出东北的地域特征,听起来让人有亲切感。 看 秧 歌 二、《采茶灯》福建民间歌舞 采茶灯又称“采茶扑蝶”,采茶灯的歌舞源于汉族劳动人民的采茶活动,表现人们上山采茶过程中欢乐的心情,与茶园、花、蝶在大自然中和谐相处的情景。 民间歌舞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和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民间歌舞是人民生活和劳动的产物,同时又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劳动。 听音乐: 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 同头换尾:是指乐句前半段保持不变,在后半段进行变化。 创作与实践 — 同头换尾 民间歌舞是在民间形成并流行于民间的音乐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语言朴素、旋律活泼,节奏明快;民间歌舞是歌与舞相伴随,或边歌边舞,或歌舞交替等的表演;在民间歌舞中,大都使用器乐伴奏,在我国,歌、舞、乐三者结合的形式更具有代表性。 秧歌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乐《采茶灯》2005年也被列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又作为“口头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由此不难看出,民间歌舞真不愧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不愧是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民间歌舞音乐的特点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跃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 欣赏《曲苑杂坛》片断,思考:音乐展示了哪种类型的艺术 《贺新春》(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中国曲艺曲种之一。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贺新春》 她在70余年的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