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通过分析驼鹿和狼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图,阐明生态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学思维。 2.通过对某河流生态系统的变迁史的分析,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 3.通过多个实例分析破坏生态系统的因素,认同人与自然能够协调发展,进而关注生态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难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一组为遭受破坏(森林火灾、水域污染)的生态系统,另一组为自然恢复后的场景。 通过视觉反差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如何恢复稳定性”的思考。 提问引导:“为什么有些生态系统能恢复原貌,而有些不能呢 ” 由此引出“自我调节能力”的核心概念。 通过观看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并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一)生态平衡 【活动一】观察思考 美国学者曾对罗亚尔岛上的狼和驼鹿的数量进行过统计。 1.观察教材上罗亚尔岛上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图,小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罗亚尔岛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岛上的草、驼鹿和狼的数量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2)写出食物链,据图分析驼鹿的数量变化与狼的数量变化有什么关系 (3)假设某年狼的数量大量减少,会对该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学生: [小组讨论]阅读材料,结合驼鹿和狼的营养关系分析其数量变化及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 [小组展示]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1)草、驼鹿和狼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2)食物链:草→驼鹿→狼。驼鹿和狼的数量变化关系如下图: (3)当狼的数量大量减少,驼鹿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驼鹿数量增加会取食更多的草,如果取食草的速度大于草再生的速度,就有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教师小结: 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其数量及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使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叫作生态平衡。 【活动二】挑战自我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成群的野鸭“落户”黄河湿地公园,再现“水在河中流,鸭在水中漂,鸟在湖中飞,蛋在苇中下”的美景。鱼类通过捕食浮游植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而野鸭等水鸟则以鱼类为食,这不仅控制了鱼类的数量,也维持了水鸟的生存和繁衍。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 教师:1.尝试用坐标曲线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鱼和野鸭的数量关系。 2.尝试写出对应的食物链。由鱼和野鸭之间的营养关系,来分析野鸭数量的变化。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回答问题。 1.[学生展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鱼和野鸭的数量关系。 2.食物链:浮游植物→鱼→野鸭。 分析数量关系:鱼的数量增加→野鸭的数量增加→野鸭吃鱼的数量增加→鱼的数量减少→野鸭的数量减少→野鸭吃鱼的数量减少→鱼的数量增加。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活动三】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那生态系统是如何维持生态平衡的呢 这种平衡能否被打破呢 1.阅读教材“分析讨论”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小组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在河边淘米、洗菜、洗衣服,为什么小河的水质还能保持良好 (2)河流水质变差与排污强度有什么关系 这说明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什么特点 (3)题述资料对你理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有什么启示 学生: [小组讨论]阅读资料,分析小河从最初的能维持生态平衡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原因,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关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小组展示]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小组可以补充说明。 (1)虽然人类的活动影响到了小河的水质和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