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 题 第十四章 第1节 内能及其改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机械运动,建立 “内能是物质内部能量形式” 的物理观念;在从分子运动视角理解内能本质的过程中,体会微观与宏观的关联,培养基于现象探究本质的科学思维。 2.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内能与温度(分子动能)、质量(分子数量)、状态(分子势能)的关系,能系解释 冰块熔化等现象,在过程中强化 “微观粒子运动决定宏观能量变化” 的科学推理能力,深化对物质能量特性的物理观念。 3.观察摩擦生热(做功)、铁锅烧水(热传递)等实例,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理解能量的 “转化”与“转移”,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区分不同能量变化形式的科学思维;通过动手操作 “压缩空气引火”“打气筒” 等简易实验,体会能量变化的具体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4.结合热传递现象,理解热量是 “过程量” 的特性;在分析 “物体吸热升温”“放热降温” 的过程中,建立热量与内能变化的关联,培养用规范物理术语描述能量传递的科学态度,强化对能量概念的物理观念。 5.全面了解内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深刻认识到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增强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准确说出内能的概念,明确其是物体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知道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理解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含义,掌握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包括温度、质量、体积、状态和物质种类,清楚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 做功和热传递,能阐述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且知道热传递的三种类型(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教学难点 清楚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 做功和热传递,能阐述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且知道热传递的三种类型(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分组实验探究法、ppt演示法。 教具 多媒体 、内能的相关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ppt3】 展示男孩、女孩取暖的图片,提问 “你知道下图中男孩、女孩都用什么方式取暖吗?”,引入对改变内能方式的探究。 【ppt4】 通过知识构建图和类比(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讲解分子动能的概念,即分子由于做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 【ppt5】 结合拉伸和压缩的弹簧具有势能进行类比,说明分子间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且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因相互作用产生分子势能。 【ppt6】 明确内能的定义为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单位是焦耳(J),强调内能是物体的内能,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无意义,内能是自然界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 【ppt7】 展示寒冷的冰山、炽热的铁水、冰水、常温的书桌等图片,说明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状态如何,都具有内能,并向学生提出 “为什么物体的内能有大小之分,究竟内能大小和什么有关?” 的问题。 【ppt8】 通过开水和冷水、发光和未发光的灯丝、烧红和常温的铁块等实例,说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 【ppt9】 借助大桶水和小杯水、大砖块和小砖块、大铁球和小铁球等例子,表明温度相同的情况下,质量大的物体,内能越大。 【ppt10、11】 以 0℃的冰水混合物为例,提出除温度和质量外,内能还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进而说明物体的内能与质量、温度、体积、状态、物质种类有关,并列出各因素对其实验的影响情况,强调四个影响因素中任一发生变化,物体内能就会改变,而内能改变不一定由某一特定因素引起。 【pp12】 展示冰融化成水的图片,说明冰温度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