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第25页“试一试” 1.理解“1-”的含义并学会用画图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分数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掌握“已知一个数和它的一部分量对应的分率,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模型。 3.在观察比较中,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 1.掌握“已知一个数和它的一部分量对应的分率,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模型。 2.会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分数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准备: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等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合作交流。 (出示)学校原有图书1 400册,今年图书册数比去年增加了。今年图书室有图书多少册? 师:你们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上面的问题吗? (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全班订正) 方法一: 方法二: 1 400+1 400× 1 400× =1 400+168 =1 400× =1 568(册) =1 568(册) 师:在解决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思维习惯去解决新的问题。[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二)(解决问题)] 1.已知一个数和他的一部分量对应的分率,求另一部分是多少。 师:(出示教材第25页“试一试”例1) (1)读题,你们能读出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吗? (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找出已知信息:全班人数是40;女生占全班人数的。所求的问题是男生有多少人。 (2)画图理解“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的意义。 师:你们能用线段图表示出题意吗?自己试着画一画。(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的线段图) (3)分析与思考。 师:根据“女生占全班人数的”这一信息,你们能得出哪些结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如下的结论: 结论一:这里的是以全班人数为整体“1”,进一步理解为女生是40人的,求男生的人数,可以用全班的人数减去女生的人数。 结论二:根据女生占全班总人数的,还可以得出男生就占全班人数的1-=,然后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即可。 (4)列式解答。 师:根据上面的分析,你们能列式求出男生的人数吗?(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订正) 方法一:40×=16(人),40-16=24(人) 综合算式:40-40×=24(人) 方法二:1-= 40×=24(人) 综合算式:40×=24(人) (5)总结方法。 师:通过上面的解答,谁能说说解答“已知一个数和他的一部分量对应的分率,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类问题的解答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解答“已知一个数和他的一部分量对应的分率,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的解答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一个数-这个数×几分之几 方法二:一个数×(1-几分之几)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的运用。 (师出示教材第25页“试一试”例2) (生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1)×× ×× (2)×17+×17 ×17+×17 =+ =×17 = =1×17 =17 =17 师:观察对比上面的计算过程,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 (1)第(1)题的算式是连乘计算,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同时约分计算,最后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第(2)题的算式含有小括号,计算时我们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然后计算括号外面的,计算结果也要化成最简分数。 (2)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已知一个数和它的一部分量对应的分率,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1.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4题、7题、8题、9题。 2.选用相应单元的课时练。 分数混合运算(二)(解决问题) 40-40×=24(人) 40×=24(人)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类比迁移、合作交流等过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