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与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3课,与前一课《经济体制改革》共同体现出对改革开放国策的具体实践,较为完整地讲述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因此,有助于学生了解伟大的改革开放,理解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联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本课内容也为讲述下一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铺垫。 本课包含“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个子目,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的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1984年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建立,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并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麦当劳在中国门店的扩张轨迹暗合中国对外开放步伐,因此我选择以“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为情境主线,贯穿整个开发过程:经济特区(1984年深圳首店)→ 开放扩大(1990s全国扩张)→ WTO时代(2001年后本土化创新),从而实现了对“企业个案-国家战略-全球互动”的三维历史解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过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理解改革开放的含义,这对学习本课的对外开放打下了知识基础。这一年级的学生也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图文理解和材料分析的能力,能够通过识别历史地图概括出对外格局的特点,但是学生尚不能完全理解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联,因此学生要学习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知道对外开放的积极影响,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开放意识。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历史图片、影像、政策文献等材料,能够准确表述经济特区建立的背景、地理位置及特殊政策,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通过整体内容的解读,认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辩证分析开放市场带来的双重效应。(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通过观看深圳和浦东发展的影像,认识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树立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感悟本土文化与国际融合的智慧。(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其作用;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与特点;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 (三)教学难点 理解经济特区的特殊性与改革开放的深层联系;辩证分析开放市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9课 对外开放→ 强国之路 ┏━━━━━━━━┳━━━━━━━━━━━┳━━━━━━━━━━━┓ ┃ 起点:特区 ┃ 扩大:格局 ┃ 深化:WTO ┃ ┃ (1980) ┃ (1984-1992) ┃ (2001) ┃ ┣━━━━━━━━╋━━━━━━━━━━━╋━━━━━━━━━━━┫ ┃ 深圳“窗口” ┃ 点→线→面 ┃ 机遇挑战并存 ┃ ↑ ↑ 引进来(资金/技术) 走出去(投资/文化) ┗━━━━━━━━━━━━━━━━━┛ 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麦当劳1990年在中国深圳的首店开业图和它当前在中国门店分布情况图。引导学生思考“麦当劳作为美国快餐品牌,为何能在1990年进入中国开店呢?又为何能在中国迅速发展?”引入本课:从麦当劳的视角看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全球互动。 观察思考麦当劳能够进驻中国开店与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从学生熟悉的麦当劳切入本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